提起范仲淹的大名,想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雷贯耳,立马就想起那些年被默诵并默许全文支配的学生时代。
我们读过《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背过《渔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但那时候还年少,对于这些文章的学习都是囫囵吞枣的,只知其字不知其意。
因此在背诵这些诗词的时候,心中的想法跟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徽柔一模一样,不明白为何仕途不顺的范仲淹,经历了三贬,不好好在家面壁思过,反而是高高兴兴地游山玩水,一边玩还一点写出那么多字的文章出来气人,害得有那么多人被迫背诵并默写全文呢。
然而,在《清平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仲淹。
初到府学教学的范仲淹还没正式就职,就先给大家上了一课。
当时身穿普通农民服饰的范仲淹,并未身穿正规服饰,因此被扫地的仆役驱赶,认为他扰了学子们读书了。
仆役认为,学子们学的是圣贤大道理,而不应该被范仲淹这样邋遢的形象所影响。
看着范仲淹如此邋遢的形象,府学的夫子和学子们取笑道,“范仲淹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怎会如此邋遢,落魄地来到书院,简直有辱斯文。”
不得不感慨,无论什么时候,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以貌取人,面对干净、整洁的形象,都是以礼相待的,反之则会显得怠慢。
刚到府学就职的范仲淹因没有注重形象管理,自然是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了。
此刻的范仲淹不怒反笑:“何为斯文?”
显然,此刻的学生只懂得了表面文字的理解,范仲淹告诉他们,“礼,当起于敬而能止于仁。”
有趣的是,范仲淹不仅对府学的学子讲礼,也对皇家子弟传授礼。
人的一生,礼数是尤为重要的,更何况是将来执政为民之人,因此对于这些皇家子弟,范仲淹对于他们的教导则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口头上的传授,范仲淹还身体力行地践行。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太后垂帘听政之时,范仲淹上书皇帝带诸臣以国礼跪拜太后为失礼,而获罪出京是第一次被贬。
官家亲政,范仲淹率领大臣抗议废后而被降罪出京是为第二次贬官。
直揭权相结党营私,遭到气急败坏的吕夷简挟两府三司逼迫官家,自然第三次被贬也如期而来。
即便八年之内被贬三次,他依旧觉得是荣光,而且一次比一次更荣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无论是被贬还是回京的范仲淹,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施展的空间,面对官家的不妥之处,果断拍门求赐对。(真的,感觉这一幕真的像是《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雪姨敲门,但范仲淹敲门求赐对的意义则更为珍贵,显示出了他的赤子忠心。)
他说,“弹劾我所见之,可能危害天下安宁的陋政,是我作为官家的臣子,被天下百姓供养衣食所应尽的责任。”
他说,“保家卫国,一身热血,无畏赴死,不是为了抢掠而杀戮,却是为止杀,止戈为武,武为止戈。”
他说,“我做不到为了给人看的公平,而隐藏真正的事实,我既为执政,除公平对错之外,再无他想。“
他说,“四海八荒,处处皆是安身之地,范某一腔抱负,始终有施展之处。”
赤子忠心的范仲淹,一生都在追寻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秉承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为民办实事,值得我们学习。
不说了,我要回去翻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重新那些年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学生记忆,体会诗词中的士大夫风骨,感受多姿的大宋风情。
对了,那些支配了我们学生时代的背诵并默写全文诗句,你还记得多少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