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杜甫生卒年月及墓葬简考下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4/27

(续上)

五、杜甫最初丧葬地在何处?

按说,杜甫病故四十年后,其孙子杜嗣业让元稹撰写墓志铭,应该说出其病逝地方及年份。可是蹊跷的是,元稹撰写的《序》中,既无生卒年月,也无逝世年份,就连丧葬地也很含糊。以笔者猜测,因为杜甫去世四十多年,子孙生活困窘,无力迁葬,最后在孙子的努力下才得以回迁祖坟。因而几十年前的事可能出现模糊,具体年份记不清也情有可原。

然而,最初丧葬地(暂厝)却不可能错,因为毕竟迁葬需要移动棺柩。我们看元稹的记载是“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这给后人考据带来了极大难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从杜甫去世后诸多凭吊诗词来看,除了洛阳,基本上全是去耒阳墓前(衣冠冢)凭吊,却无岳阳坟墓的记载。第二,岳阳在唐代并不称岳阳,而是岳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展开讨论一下。

1、众多诗词证明耒阳为其最初丧葬地

关于杜甫最初暂厝地(祠堂)凭吊的诗词很多。中唐韩愈(年~年)《题杜工部坟》(摘录):“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召朋特地踏烟雾,路入溪村数百步。招手借问骑牛儿,牧儿指我祠堂路。入门古屋三四间,草茅缘砌生无数。”详细记载耒阳杜甫墓地境况。而诗中说的是“祠堂”,说明当时杜甫已经被孙子迁坟,因而当地原先停棺暂厝四十年的祠堂无人修缮,已经茅草乱生。

唐末诗人杜荀鹤(约~约年)《经青山吊李翰林》:“谁移耒阳冢,来此作邻吟。”唐末五代诗僧贯休(年~年)《读杜工部集二首·其二》:“命薄相如命,名齐李白名。不知耒阳令,何以葬先生。”也是指耒阳县令安葬的杜甫。道家诗人罗隐(年~年)有《经耒阳杜工部墓》诗。

后晋诗人孟宾于(—年)《耒阳杜工部祠堂》:“南游何感思,更甚叶缤纷。一夜耒江雨,百年工部文。青山当日见,白酒至今闻。惟有为诗者,经过时吊君。”北宋徐介有《耒阳杜工部祠堂》等等,可见,虽然杜甫已经迁葬回洛阳偃师,然而在原先耒阳停灵处,一直有杜甫祠堂纪念。

2、历代并无岳阳杜甫祠堂记载

元稹《序》有:“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其中“寓卒”指的是在外地寓居而逝,“旅殡”指的是“客途停棺暂厝待葬”。因为无法回乡安葬,只好寄居在外地停柩,用砖石先掩盖起来,并不下葬。如果是下葬则是“殡葬”。

如果杜甫在岳阳去世并且停柩,那么自然有祠堂或者暂时厝房安置棺柩,自然应该由凭吊诗词或者记载。然而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历代并无岳阳有杜甫祠堂的记载,而且基本没有凭吊诗词。这说明,当时杜甫肯定不是在岳阳去世,而是停棺待葬于耒阳,四十年后被孙子迁回洛阳偃师。

3、唐代岳阳指的是晋州岳阳

我们现代人喜欢先入为主,一看到“岳阳”就会联系到岳阳楼,进一步关联到岳阳市,其实不然。因为岳阳在唐代并不叫岳阳,而是岳州。据历史记载,南朝刘宋置巴陵郡,梁兼置巴州。隋郡废,改巴州曰岳州,又改罗州,寻曰巴陵郡。唐复置巴州,寻仍曰岳州,又改为巴陵郡,后复曰岳州。宋曰岳州巴陵郡,元为岳州路,明改为岳州府,清因之,属湖南省,治巴陵县,民国废府,改县为岳阳。

可见,岳阳在民国以前没有叫过岳阳。反而在唐代岳阳指的是另一个地方。《旧唐书·志·卷十九·地理二》中河东道条:“岳阳,后魏安泽县,隋改为岳阳。”岳阳唐属晋州,宋以后属平阳府。民国三年()因与湖南岳阳县重名,改称安泽县(今临汾市安泽县)。此“岳阳”,因位于太岳山以南而得名。

3、岳阳楼和岳阳是两个概念

岳阳如今得以盛名,主要是因为唐宋咏叹岳阳楼的诗篇。岳阳楼始见于三国时期,后来在唐代贞观年间得以重修,始具规模,与是文人墨客纷纷赋诗。诸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有:“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不过这些都是咏叹名胜岳阳楼,和地域却无关系。

岳阳楼得以驰名天下,主要是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得岳阳楼跃为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中序言也这样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说明当时岳阳叫巴陵郡,而不叫岳阳。

因而,元稹的“旅殡岳阳”,如果指的是杜甫在岳阳去世,那么只能说是岳州,不能说岳阳。毕竟岳阳如果是特指,只能是岳阳楼,总不至于把杜甫灵柩停在岳阳楼吧。因而岳阳只能是另一个地方,当然不可能是当时的晋州岳阳,因为相差数千里。

4、岳阳是泛指并不是特指

元稹记载“旅殡岳阳”对不上号,结合其他资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岳阳是泛指,山之阳都可以成为“岳阳”。依据是古人历来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

如《诗经·殷其雷》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列子·探问》愚公移山篇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汉代刘向《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等等。

因为耒阳在南岳衡山之南,因而当时人们称之为岳阳。这样就解释了,为何后来人们凭吊杜甫祠堂,基本上都去耒阳而不是岳阳的情形。那么,有没有支持这种说法的例子?杜甫的《又上后园山脚》诗有:“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这里的岳阳就是指的东岳泰山之阳位于玉皇顶东南的日观峰。

5、小结

从上可知,元稹《序》中“岳阳”应该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具体指的是耒阳,而不是当时的岳州,即现在的岳阳。

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