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源岳阳历史文化研究文选书影
吕仙岂止醉三回
岳阳楼前北侧,有座端庄华丽、红柱碧瓦的二层二檐歇山顶式的方亭,名三醉亭。
一楼屏风上,绘有吕洞宾半卧醉饮图画一帧,他斜倚卧榻,醉眼迷离,举杯欲饮,神态飘逸。上题吕翁《绝句》一首:“朝游北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两边楹柱上是清光绪年间方功浚题联:“对月临风有声有色;吟诗把酒无我无人。”联画相映,情趣盎然。二楼在镶嵌“诗酒神仙”匾额的神龛内,彩塑吕仙坐像,庄重肃穆,与一楼的绘画神情迥异。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剪纸吕洞宾
吕仙神像自宋、元以来便供奉于岳阳楼内,年重修岳阳楼后,考虑到岳阳楼历史文化方面的因素,道教与主楼关系不大,因此将吕仙迁至亭内二楼供奉。岳阳楼前为何要修建供奉吕洞宾的三醉亭呢?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三醉亭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由巴陵知县熊懋奖倡建,初名望仙阁,即为纪念吕仙而建。但“未几阁圮”。因主楼供奉了吕仙,故道光年间重建时更名斗姆阁,祭祀道教女神北斗众星之母“先天斗姆大圣之君”。咸丰中楼阁又颓坏,同治六年()重修时,考虑到吕仙在岳阳的影响,改用今名。并从岳阳楼二楼辟建阁道与亭相通,将三醉亭专门作为士宦饮宴的场所,以减少主楼火患。光绪重修,仍然保留了阁道。年将阁道拆除。年落架大修,又拆去四面砖墙,改作纯木结构,使之与岳阳楼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交相辉映。
三醉亭的由来,主要源于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的《绝句》。因此,民间敷衍出了《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故事:相传,唐代有个方太守借庆寿之机,在岳阳楼大摆宴席三天,搜刮民财。吕仙混迹其中,和贫苦百姓饮酒作乐,与方太守唱对台戏。方太守非常气愤,可又抓他不到。第三天,方太守附庸风雅,请官绅题诗贺寿。有个财主也凑上四句:“远望君山一大坨,不知谁家牛屎屙。如果不是泻肚子,为何一次屙这多!”吕仙听后狂笑不止,百姓们也跟着起哄。方太守气恼不已,强令吕仙赋诗。吕仙挥笔写下“三醉岳阳人不识”的诗句,即飘然飞往君山而去。因此,岳阳楼建了三醉亭,君山建了朗吟亭,以表达人们对吕仙的怀念。
民间故事当然不足为据,重要的是“志者,信也”的府县志书记载。年出版的《辞海》载:“吕洞宾的神话传说大概最早起源北宋岳州一带。”就是依据历代文献记载吕洞宾在岳阳的事迹立论的,志书所录材料达九则,且多见于宋代人《闻见后录》《鹤林玉露》《岳阳风土记》《郴行录》等笔记、日记之中。此外,《全唐诗》收录吕翁在岳阳写的诗词10余首;他与岳阳戏剧相关的剧目有5个,元代马致远就在岳阳写了《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至于民间故事更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详见《名山·君山──道教“第一福地”浅探》)
丰富而翔实的文献资料说明,吕翁流连岳阳山水(《闻见后录》说“唐吕仙人,故家岳阳”,是岳阳人;《鹤林玉露》说他“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是在岳阳得道成仙),在此济困扶危,锄强扶弱,惩恶除奸,施药治病,兴奋之时醉酒岂止三回?
编辑搜图
陈湘源年12月17日配图发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若有异议,可与我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陈湘源,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遗专家库专家。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主笔撰写《湖南地方剧种志(三)·巴陵戏志》。年从事文物工作后,出版个人专著《岳阳说古》《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等11部。参与主编《岳阳历史文化丛书·千年名邑》等多部;参与编撰和审稿《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等20多部;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省、市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