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古文的朋友,将《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这两篇精短妙文放在一起品味、比较,就会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前者为王公哀号,后者乃志忧吼。你赞同这一点吗?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个官二代,衔着金钥匙出生;《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本是贫寒之士,幼年失父,随母改嫁,据说,他小时候最喜欢吃粥,那是因为,没有好吃的啊。大冬天的,范仲淹通常将一碗粥放凉了,等到结冰了,分成四块来吃,如此节俭的日子,使得他非常能吃苦,对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长大后,范仲淹长大后,凭着本事当上大官,而且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惦记的是黎民百姓,不愿让他们过上苦日子。
在唐朝初年,王勃本质上是个诗人,却喜欢做官,他一气呵成写作《滕王阁序》时,不到30岁,由于才高遭妒,仕途一波三折,从皇上身边的笔杆子被贬为虢州参军,其父亲也受到牵连,从皇上身边的官员被贬至偏远的南海郡(今为广州),当一个地方官。
虢州今为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参军即幕府参谋。偏偏在这一任上,王勃年轻气盛,惹上命案,有了牢狱之灾,意味道着这辈子毁了。好在遇上大赦,他重获自由身,决定去南海郡看望父亲,能够谋一个差事做做。途径南昌时,他于重阳节那天,被南昌故郡洪州都督的阎伯屿邀请参加滕王阁落成的酒宴,喝了几杯小酒,借助醉意,参加现场的笔会,大笔一挥,完成了多字的《滕王阁序》,当场惊呆了众人,拔得头筹。他不是一般的有才,而是超级有才。
滕王阁及周围、赣江的景色,被王勃描写得美到了天上,他借机抒发自己的官场失意之情,“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期盼着遇到圣主和明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大施才干。他自称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希望能够遇到官场知音,让自己凌云直上。
滕王是李元婴为唐高祖的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宗李治的叔叔。王勃写《滕王阁序》,也是捎话给李元婴,让皇上知道自己的志向与内心的哀号,同时,也展现自己的博学多才。泱泱大唐,离不开自己啊;诗文兴唐,自己能堪大用啊。自己正年轻,即使老了,也会“老当益壮”,让“白首之心”移走,让雄心壮志进来。
再看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写出《岳阳楼记》时,年近五旬,仕途同样不顺。他没有亲自登临岳阳楼,对于楼前的洞庭湖也没见过(也有史料说他年轻时来到湖畔),凭着官场好友滕子京的信函和一幅《洞庭秋晚图》,写出了多字的《岳阳楼记》,名满天下,也带红了滕子京。
《岳阳楼记》妙就妙在登湖观览湖景,湖景每天都在变化,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化,以此暗喻仕途的曲折。全文的最大亮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忧乐观,呈现的是宏大的人生境界。在朝忧,下野也忧,以自己的忧,换来别人的乐,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活着才有价值。
其实,无论是当官,还是务农,都应该有着这样的忧乐观。庙堂虽高,江湖虽远,做个好人,才是第一位的,否则,不配登临岳阳楼,尽览眼前变化多端的景象。如此忧吼,独步天下,至今仍在闪闪发光。
年轻气盛的王勃与沉稳踏实的范仲淹,分别写出了《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放在一起阅读,别有一番人生况味。真正读懂了,心中当无结;楼阁虽高大,人生可胜之。凭什么?凭的是两个字: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