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古代诗词之外的娱乐,源远流长,在三国时代就有对联出现,但是由于只求对仗,而在意境和文笔上逊色于诗词曲赋,不像诗和词,有个单独的辉煌时代(唐为诗最,宋乃词冠)。
明清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而引起了小说的繁华,在明清以前,虽然魏晋时代就有志怪小说,但是唐传奇、宋话本,虽然偶有经典,但是远比不上明清小说的繁盛,而对联则在市井小说运用得相对广泛,因为文体轻松易写,毕竟不是随便谁都能有曹雪芹先生的水准,仅仅写在小说中的诗词就能有大家之风。
不少明清小说里面都有对联招亲的情节,但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古代择婿都是寻求门当户对,而且对联也没法作为衡量才学的标准,换成诗词或策论还差不多。不少故事中还假托古人之名,像是苏小妹和苏轼的故事。
不过明清时候的对联,因为要卖给市井民众的缘故,文笔就显得俚俗,没有了唐宋时候的雅致。比如假托苏轼之名的故事中,不少对联粗俗不堪,根本不像是苏轼这个进士及第的才子的言语。
要论起对联的雅致,还是唐宋风貌潇洒。
李白曾经写下一句上联,据说是李白醉后受到姓白的铁匠请求写下的,但是酒醒之后,怎么都想不出下联来,而因为没有人能对得上,便成为千古残联。
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
对联中,既包含了青、白、红、黑,又有南北东西,还有人物和意境,要对上非常困难,因为对联的要求就是每样都对仗,缺一不可。
对联将铁匠打铁的情景描绘清楚的意境,还有平仄音调,就连诗仙李白自己都对不出下联,后世之中也没有人能够对得完美无缺,对上一二样可以,但是每样都贴切就实在是有些困难。
子曰认为这个对联很可能是假托李白的名义而写,因为古代的文人都有点喜欢掉书袋,字里行间都要引经据典,即便是对联也不例外,像岳阳楼上的对联,从“杜少陵五言绝句”到“吕纯阳三过必醉”,其中使用的典故人物就有五六个,明清的寻常百姓根本就读不懂意思。
明清的对联,前面也说过,都是希望老妪能解的,不然客人读不懂,谁还来购买小说?而这上联中就从未出现过典故,有可能只是作者刻意思考的绝对,融入到故事之中。不过李白向来不拘一格,也可能确实是他本人创作。
且不论故事究竟是后人的稗官野史还是真有其事,对联的上联本身是非常精妙的,究竟该如何对出下联,数百年间各路才子苦思冥想也没能想出来。
古代类似于这样的千古绝对不少,最有名的就是“烟锁池塘柳”。绝对之所以对不出,就是因为他需要对仗的元素复杂,难以具足。
你有想到什么下联来对吗?欢迎评论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