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南京阅江楼600年历史,是有记无楼还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2/12/21

图文/倪熊

传说中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分别是: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昆明大观楼、山东蓬莱阁、山西鹳雀楼、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西安钟鼓楼、宁波天一阁。

这些基本都是如大名鼎鼎雷贯耳名、闻遐迩响彻云霄的,都是真材实料真凭实据,并且史有记载实地有景有图有真相的确有其事,唯独其中的南京阅江楼,是个徒有其名虚头划显的充饥画饼。

好像没有再比阅江楼更虎头蛇尾的了,前戏太过猛烈,几趋轰轰烈烈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明太祖朱元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兴致勃勃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全篇辞赋语言宏丽壮观,语句铿锵有力,地理、历史、人文、景色一并囊括,揽景而聘怀,纵目益遐思,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行文磅礴,洋溢着的王者之气;

这还不算,还下诏满朝文臣职事同场竞技,各写一篇同题作文,大学士宋濂不孚众望脱颖而出,所作还入选了清代康熙年选编东周至明代的名篇佳作篇,学塾时代尽善尽美的至文《古文观止》。

但这事儿雷声大雨点小,以后草草收场不了了之了。

明洪武七年的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建一楼阁,地基平砥完工后,却戛然而止了。

建有建的理由,朱元璋在其称帝前,曾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所以初衷很简单,以后有个纪念。

不建当然也得有个说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何况君无戏言,玩笑开大了,必需作个交待。于是朱元璋意兴阑珊再作续篇《又阅江楼记》,说明了两点停建理由:一是上天托梦,诫示稍安勿躁,阅江楼之建大概应当或许不妨可以从长计议;二是仔细捋捋,新朝初始,千头万绪,建楼这事不急,还得缓缓。

还生怕众臣百姓觉得自己牵强附会勉为其说的出尔反尔,又在文中絮絮叨叨啰嗦几句:“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悠哉,朕尝存之心虽万千之学犹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人谏者,柢期而上天乘象责朕而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诚令诸职事忘为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

既彰显自己勇于自责的求贤之圣,也推卸自己心血来潮的草率于百官的不谏,当然也无意中泄露了“惶惧”停工之原委:对照明史后发现,一方面此时频繁出现日食、地震、水灾等天象地理之异,一方面朱元璋圣体欠安龙体有恙,还一方面大兴土木的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修建正如火如荼,再者,还有元朝残余未平沿海倭寇骚扰西南昆明未平,等等等等,都是需要集中财力人力的耗费具糜,百事交集百废俱兴而手头拮据焦头烂额且心神不宁,所以不在状态,根本没有心绪。

这一缓,就是多年过去了,城头变幻大王旗,改朝换代都好几拨了。直至上世纪末动议复建“阅江楼”,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热烈,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年9月正式竣工建成,终于结束了背负了六百年“有记无楼”的历史文化欠债。

所以,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阅江楼,虽然跻身于中国十大文化名楼,堂而皇之的有“江南第一楼”之称,实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亦即,历史有传说,楼才刚盖好。

屹立扬子江畔的狮子山巅,饮霞吞雾的,阅江楼果然也是名符其实的阅江揽胜气象万千蔚为壮观,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等等。而且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显得特别的金碧辉煌光彩熠熠。

当然由于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现在的阅江楼不会死肯闷劲一味复古使用传统的木结构来维系古韵,理所当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以期保证建筑的稳固与日常维护。这事说到这,本来也就差不多收手了。

妇孺皆知天下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名楼,黄鹤楼有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岳阳楼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滕王阁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闻名古今。这三大楼是确有其事,有记有楼,名符其实,理所当然。

可蹊跷在于:阅江楼是个子虚乌有,竟然也有诗文传颂,不仅同时代,还有后面的清代,而且还真是不老少的不是一个两个。最近几年跟着正社的朋友们热衷学习诗词,兴趣浓烈,不厌其烦以此为乐,摘录些许罗列于后。

有明代南京兵部尚书代王守仁的《登阅江楼》:“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有明代荫锦衣卫指挥使何巩道的《登阅江楼》:“一上江楼忆往年,他洲风物晚凄然。春归尽见千家草,路古长通两粤船。”

有清代金朝觐的《阅江楼》:“高楼控引大江流,狮子山头迹尚留。天意自分南北堑,偏安时作帝王州。”

有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的《登阅江楼》:“突兀楼台起,苍茫眼界宽。江天落襟袖,烟雨幻林峦。”

有清代高僧成鹫的《阅江楼怀古》:“新莺啼遍旧皇州,端水无情日夜流。惆怅美人何处所,不堪重上阅江楼。”

清代安徽全椒知县陈文述《阅江楼》:“卢龙山上阅江楼,旧是高皇翠辇游。曾为平戎亲战伐,更因破敌树旌游。”

清代太仓诗人顾湄《阅江楼》:“万里长江一望收,高皇亲建阅江楼。”

还有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一而再再而三的乐此不疲:

《登阅江楼有感其一》:“万嶂高从窗口出,千帆低向槛前过。”

《登阅江楼有感其二》:“四楼合作一楼开,势截牂牁万里来。”

《阅江楼晚眺》:“雁塔穿窗出,渔帆逐槛移。飞甍交木末,倒影乱榕丝。”

不仅如此,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曾在《留都述游》中:“阅江楼临流以受江、汉朝宗,都人士之所毄击而肩摩也。”

这就有点让人颇费思量了,什么情况?都是有名有姓有头有脸的主,不至于一个个的都是凭空睁眼说瞎话吧?

可以理解的推测应该是:朱元璋当时确实未建的“阅江楼”,后来有人因为军事目的或景观,又建楼,只不过可能是简楼,或因年久失修塌了,或因兵火战事毁了,反正不是朱元璋拟建的楼。但是这种似是而非隐隐约约的含糊其辞,恰恰给了诗人们以衍想的空间。

当然,现代景区么,撸撸刮刮的还有民间传说朱元璋激战陈友谅时的地下指挥所遗址,后来经清军、太平军、日军、国民党军和解放军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总面积超过平方米,能同时容纳多人,全长达2公里的五军地道;

两三百米的隔墙上镶嵌着近五十幅黑底白线石雕碑刻的飞檐长廊;孙先生在南京期间多次登临狮子山查看炮台的观江亭;以及古炮台、地藏寺等等的都拢着,兜兜转转可以好一阵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