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曾国藩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1/3
北京什么荨麻疹医院好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49327/

曾国藩曾和子女说过:“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子女不解,为什么有捷径不走?有巧工不用?

曾国藩笑而不答,用事实证实了他的观点,后世子女也很受益,曾家从一个“全家上下都没有一个举人”的境地,在曾国藩后,渐渐出了政治家,军事家,作家。

现在曾国藩的教育理论被大家热捧,《曾国藩家书》也成为了热门畅销书。

然而,家庭教育包罗万象,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道明的。今天不妨先来谈谈曾国藩的一个著名理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曾国藩是个“至拙”的人

都说认知来源于实践。曾国藩对“至拙”的推崇,完全来自于他的个人经历。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都知道他为官数十载,年仅27岁就考上了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这在“三十老童生,五十少进士”的清朝官场是十分少见的。后来凭借自己出色的文采,在翰林院几次大考中出类拔萃,最后平步青云,从一个七品芝麻官升到二品大员,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出众的才情,文笔是他的敲门砖,文笔好的人代表着他的知识阅历,逻辑思维和洞察力都比较强。但是,这样一个才子,一开始却并没有什么天赋。

公元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农民家庭,因为从明代以来,曾家就没有出过一个秀才,没有一个读书人,都是务农的,曾国藩的爷爷才特别着急要改写一下祖谱,于是到了父亲曾麟书这一代,就天天被逼着看书。可能实在是没有读书的基因,曾国藩父亲43岁了还在参加科举考试,从20多岁开始考到40多岁,落榜了16次,最后才勉强考中进士。

在父亲的熏陶下,曾国藩6岁就入塾读书,8岁就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背《周礼》《史记》文选,不过,曾国藩在读书这件事上却一直没有开窍。

有个经典的故事:一个小偷在曾国藩家里要偷东西,就藏在了房梁上,想等着曾国藩背完一篇《岳阳楼记》睡去了就动手。谁知,小偷都已经睡醒一觉了,发现曾国藩还在背,还是没背下来。小偷急了,“蹭”地一下从房梁跳下来,对着曾国藩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然后嘲笑他“我都背下来了,你怎么还背不下来,你不是这块料,别读书了。”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假无从考证,但是曾国藩确实是个“慢孩子”。他习惯死记硬背,一定要把每字每句一丝不差地都记在心里才算背完。

但也就是这种慢功夫,让曾国藩文字功底打的相当雄厚。

清朝为官者在翰林院也有六年一次的大考,成绩优异的话可以升官。有一次,曾国藩还在家接待朋友,突然听到有人来报,六年一次的大考提前了两年,第二天就得考试。曾国藩一听,慌了,一点准备都没有,这怕是上了考场连卷子都做不完吧。

临危受命的时候,扎实的基本功就显得格外出彩了。事实证明,曾国藩多虑了,他不但做完了卷子,还考进了前十名,于是,他又一次顺理成章地晋级了。

后来,曾国藩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他自己都说,“我的成功全靠笨办法。”

2,“至拙”才是求学的秘诀

都说“笨鸟先飞”,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都知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故事是说,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当时才智出众,有声誉的人和他的中表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

孔文举来到李元礼的门口,对守门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经通报以后,孔文举进去了。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曾拜你的祖先伯阳为师。这样看来,我和您世世代代都是有过友好往来的。”

太中大夫陈放过一会儿也来了,别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他说:“小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就是好的人了。”

现在看来,太中大夫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孔文举是耍了小聪明进来的。

在这里,我并不否认某些领域,比如外交领域,圆滑和小聪明确实是一种能力,但是,如果单单放到求学问这件事上,是没有什么“小聪明”可耍的。

(1)只有“至拙”的人才能静下心来求学。一个人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踏踏实实地学习,是非常难得。一个人如果心不在焉,总是想着用什么办法能速成,那他的心思只会被这些占用大部分,真正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就非常少了。只有不想那么多,就是“笨”一点地专研,才能让自己静下来,投入进去,获取真正的知识。

(2)“至拙”的人基本功扎实。像曾国藩这样,一字一句专研的人不多,但是只要下了这种苦功夫,那每一点知识都会融入你的神经末梢,让大脑深刻地保留住对知识的记忆,最后变成泉涌的文思,变成灵机一动,变成出口成章。

(3)“至拙”是件起步慢,见效快的事情。不可否认,用笨办法的人总是见效慢,别人学完了,“至拙”的人可能还在专研第一章。但是,当专研完的时候,成效就会越来越明显,甚至越来越快。曾国藩23岁才中来秀才,27岁就能中进士,就是最有力的验证。

3,“至拙”可以服人

曾国藩7次考秀才,落榜6次才考上,第二年,曾国藩考举人,一举成功,而他身边的朋友,很多人早早就中了秀才,却止步于此,再也没有考中过举人。

所以,曾国藩用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至拙”的意义。并且一直都非常推崇“至拙”,把他当做教育子女的一个方向。

今天看来,“至拙”是一种专研的态度,认真的品质,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哲学。也是每个人成才的必备素质。

曾国藩一生以拙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当年,左宗棠骂曾国藩“愚猪”,不但挖苦打击还以怨报德,曾国藩却没有跟他计较;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国藩却始终对李鸿章包容和提携。最后李鸿章终生感激涕零。

曾国藩处处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为处事的“至拙”。

再看“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句话,处处体现着人生哲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领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