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读杜甫的诗,会有一种难受的感觉,总觉得他不开心。杜甫写诗的时候,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令人十分好奇。他是为了表达痛苦,还是为了艺术创作,为什么他的诗中总有说不完的心酸。当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依然是泪流满面的状态。让人越发对杜甫的内心世界感到好奇,那就根据《登岳阳楼》分析一下,杜甫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古人登高远眺,会习惯性地赋诗一首,大多阐发思乡之情。岳阳楼在洞庭湖畔,既可俯视湖水,也可远望君山。杜甫晚年离开四川,到达湖南,身边没有亲友相伴,独自忍受病痛之苦。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他似乎预感到临近生命的尽头。他还有理想没有实现,还有心愿尚未完成。
杜甫很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大名,登上岳阳楼终于看到了浩瀚的景色。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可见有多么广阔。就连天地都好像被湖水包容,在湖面上日夜荡漾。欣赏到这样壮丽的景色,身边没有亲友可以分享感受,实属憾事。更遗憾的是,亲朋好友之间连音信都无法传递。饱受疾病困扰的杜甫,孤独寂寞,只有一只小船伴他左右。
看着眼前的君山,杜甫联想到了甘肃的关山。在关山以北的地方还有战争爆发,大唐并没有恢复和平的景象。想到这里,杜甫手握栏杆留下了痛苦的泪水。他不是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哭泣,而是为了家国情怀流泪。
杜甫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他心怀天下,重视亲情。他经历过大唐最繁华的岁月,也遭受过战争的摧残。他曾经为了实现抱负,困守长安十年。他以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一鸣惊人。他以为可以写下天下传扬的诗篇,受到贵人赏识。他以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大唐的命运。结果,等待他的只有挫折、打击、痛苦、不公。
颠沛流离,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竟然是他的归宿。他不甘心,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境。报国无门就是他痛苦的根源,他活的一点儿也不开心,他只能诗中放肆地流露不满。这样诗句读完之后,谁也无法开心。
幸好杜甫没有一味地表达痛苦,他描写洞庭湖景色时充满豪情壮志,让后人看到他不服老、不服输的一面。
拓展阅读
离别家乡,畅想未来,李白《峨眉山月歌》
妙用典故,王昌龄《答武陵太守》
纵然心有恨意,依然不忘收复失地,陆游《书愤》
内容丰富详实,堪比百科全书,洪迈与《容斋随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