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他们虽然声名显赫,可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平坦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的,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人。纵观其一生,历经多次的贬谪,为官生涯坎坷不平。可反复的起用与贬谪,并没有让范仲淹止步不前,而是每到一个地方,就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被贬,可内心之中并没有悔恨或者抱怨之意。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洒脱的呢?并且在被贬的过程中,他又“收”到了什么呢?
图片:范仲淹像不畏权贵,刚正不阿,顺其自然,宠辱不惊
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在寒冷的冬天,早上熬一锅粥,等其凝固成块,划而食之,早晚各两块。也许是小时候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不畏权贵的个性吧。范仲淹一开始经晏殊推荐,当上了一个整理书籍的小官,可他并没有因为官小而无所作为,反而把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后来因上书批评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一事,而后又上书请刘太后撤帘罢政,最终受到贬谪。其实,每次贬谪都是因为范仲淹上书进谏,侵犯了某些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其迫害而被贬。
图片:划粥割齑的范仲淹但是他在被贬之地恪尽职守,过得自得其乐,为当地百姓营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一般的人被贬之后,往往是愤懑、怨恨,可范仲淹顺其自然,宠辱不惊,对于那些权贵不管怎么厌恶自己,他都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最后一次他被贬到邓州,好友滕子京邀请他为岳阳楼写一篇传记。所以就有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可以说是范仲淹顺其自然,宠辱不惊最真实的写照了。
图片:范仲淹《岳阳楼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了平坦的官场之路,得到了崇高的名声
也许你们会想,被贬是一件坏事,谁都不愿意去做,但是看过范仲淹的几起几落之后,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被贬谪之后的范仲淹,为何会再次得到仁宗的起用?用范仲淹被贬时他朋友说的“范君此行,更加光耀了啊!”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了,这正揭示了他所获得的东西:荣耀。
图片:被贬的范仲淹虽然在宋朝实行科举制,但也不妨受点儒家思想的影响,名誉和声望在古代仕途中也占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好的名声让你在官场中更加通畅,受人尊敬。所以范仲淹在被贬的过程中收获了百姓们的口碑,自身的名声也逐渐提高,仁宗自然没有不起用他的道理。即使仁宗不起用他,他也赢得了良好的名声,依然可以流芳百世,被世人所传颂。
图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遵循道家思想,“失”也会变成“得”
范仲淹在处事方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和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关联。范仲淹被贬时毫不犹豫地舍弃他的权贵,云淡风轻地去过恬淡的乡野生活,也许在别人看来他失去了权贵,失去了地位,但在他自己看来,他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得到美好生活的清闲。
图片:顺其自然有些时候,“失”并不一定是“失”,他也可能是“得”的重要前提。有句古语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马丢了,不一定是灾祸。唯有不争,才能真正得到。范仲淹一生没有苦心寻求功名,却也流芳百世,所以一切顺其自然,顺应发展规律,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感谢您地阅读,如有疑问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