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全文骈散结合,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实在令人叹服。正因如此,阅读此文,人们会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欣赏美文上,往往忽略一些小的细节。
“庆历四年春”“越明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这三个时间点,就是很小的细节,但细节中我们能品出一些文字背后的东西,而这些文字背后的东西,却能帮我们更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庆历四年”是公元年,这一年,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增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六月,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选自《百度百科》)
范仲淹在年达到仕途的最高峰,就在这一年的六月,这个仕途的曲线开始下折。原因也是“欲为圣明除弊事”,只可惜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围攻,只得请求外放。
年滕子京被贬又是怎么回事呢?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但初始交集并不多,“庆历元年(年)五月壬申,徙知耀州、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知庆州”,此时滕子京在泾州,二人相距较近;庆历二年(年)闰九月,西夏李元昊再次举兵进犯泾原,在此次保卫泾州的战役中滕子京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防卫泾州有功,在范仲淹举荐下,滕子京被提拔为管理宫廷中藏书的高级文官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接替范仲淹任庆州知州。(据腾讯网《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平凉故事》)
庆历三年(年),滕子京调任庆州不久,即被人告滥用官府钱财被查。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上书辩白,极力相救,最后滕子京只被降官一级,贬到凤翔府任知州,后又被贬到虢州,任知州。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又被贬到岳州巴陵郡任郡守。(引用同上文)
滕子京到巴陵郡的第二年(庆历五年年),便实现了“政能人和,百废具兴”,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理顺关系,并做到政事顺利百姓和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屡遭贬谪的人员来讲,可以说滕子京是一员干将。
庆历三年,范仲淹荣任参知政事的时刻,他举荐的人员,而且是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不错政绩的能员干将,被参被贬,不知道背后是否有潜在的势力将矛头对准了以刚正敢谏而著称的范仲淹。但一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滕子京其后屡遭贬谪。
庆历五年(越明年)取得政绩,重建岳阳楼,滕子京邀请范仲淹写篇文章记述修建盛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范仲淹写下了这篇誉满天下的《岳阳楼记》,它叙述了岳阳的特殊地理位置,描绘了或喜或悲的动人风景。范仲淹由事及景及人,通过这篇文章他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情怀。滕子京被贬后依然爱岗敬业,政绩显著,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胸襟。范仲淹被外放,他也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为他有自己的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足以让他忘却自己的伤痛,努力前行。
新政实施,一心为国,却被诬蔑为搞朋党,可以说范仲淹这样的直臣是孤独的,所以在文末他说到,“微斯人,吾谁与归?”又有多少无奈和自嘲在这短短的喟叹之中呢?
三个时间点,看似不起眼,但贯穿起来,就可足见滕的才干品德,滕要没问题,举荐人范自然也不会有推荐身边人大搞朋党的嫌疑。摆脱嫌疑,却又被迫“处江湖之远”,可见宋仁宗这个即便口碑较好的皇帝当政,朝庭里的水依然很深。
读《岳阳楼记》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铿锵的文字里,我们读出的是范仲淹的理想与抱负,但细品时间点,又能读出他的更多的刚正与孤傲,虽然他的新政未实行到底,但他的高尚的情操却深入人心,构成了后世正直文人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