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公元年~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统帅。后世誉其为宋朝文武第一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文正公范仲淹很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里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了嫁。拖油瓶过来的,自然没有好眼色看。继父家房子小,他只能到附近的庙里居住,有时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只得敖薄粥充饥。好在当时江南一带读书氛围好,范仲淹能借到书读,顺便还可到附近学堂蹭课,就这样,虽然艰苦,他一直苦学不辍。有的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困得睁不开眼,他就用冷水泼头,扫除睡意,继续攻读。苦读了五六年,终学有所成。
大中祥符年间(年-年),范仲淹参加科举,一举中进士。博得了功名,得以入仕,苦尽甘来。
为官后,他为人正直,关心民众疾苦,政绩显著。
初始范仲淹在朝廷当谏官,其时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滥用职权。他看不惯,向仁宗揭发。触犯了吕夷简的根本利益,立刻得到了小鞋穿。不久,范仲淹被以结交朋党的罪名,贬谪去了南方。
天圣初年(年),他到任泰州兴化令,看到海潮肆虐,民不聊生,主持重修筑捍海堰,造福于民,后世感念其功,称其“范公堤”。
范仲淹再后来,宋与西夏战争发生,朝廷重新启用他,调往陕西去防守边境。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指挥得当、屡立战功。
宋仁宗感到他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从陕西调回京城,任命他为副宰相。
在那时,宋在跟辽国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颇为紧张,内政也很腐败。朝廷内外压力都很大。为此,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他,详询治国的方略。
范仲淹知道其时朝廷弊病太多,难以一蹴而就,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仁宗求治心切,一再催促。为此,范仲淹针对性的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宋仁宗看了方案,深以为然,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次改革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没想到,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捅了马蜂窝。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等既得利益集团纷纷抵制,散布谣言。以前与范仲淹不睦的大臣借机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诋毁诽谤,诬陷他与一些人结党营私,滥用职权…
宋仁宗耳根子软、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反对新政,就动摇了。最后,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实在无法立足,便主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借势批淮。
范仲淹刚走,宋仁宗下令停止新政。轰轰烈烈的改革就这样夭折。
范仲淹出京后,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年),改知颍州,这时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终年六十四岁。
宋仁宗念旧,感念范仲淹忠心为国,为其亲书碑额“褒贤”。宋时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后代对范仲淹也推崇备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都有很大成绩。但最为后世称道的还是其文学成就,他的文学造诣丝毫不输唐宋八大家,黄庭坚等人甚至称范仲淹为宋朝文武第一人。
至于范仲淹为什么没有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可能与八大家的评选标准有关。明朝时,朱右、茅坤、唐顺之等人开始甄选唐宋八大家,甄选标准有两个:首先,作者必须是唐宋派的(古文改革派,反对骈赋,主张恢复先秦时期的古文);第二,作者为唐宋派中的骨干或领袖。这两个标准必须符合一个。范仲淹不符合上述标准,才最终没有位列。
但这其实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范仲淹文学史上最为传世的扛鼎之篇,是《岳阳楼记》。这也是目前中学文学课本必选的中国古文佳作。在中国古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篇《岳阳楼记》,起始介绍创作背景,后面二、三、四段是描写景致。等到了核心第五段,笔锋一转,直抒胸臆,文章最后,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达到了全篇的最高潮,作者的情感深情表露,文章气势动人心魄、感人肺腑。
不愧为千古名篇,经典咏流传。
《岳阳楼记》的创作有很奇特的地方。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前,从未到过岳阳楼,而且余生也没有去过。可以说他一辈子与岳阳楼没有空间交集。那他是如何穿越、成功创作这样千古名篇的呢。
寻找答案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岳阳楼建造者滕子京。
滕子京是河南洛阳人,与范仲淹为同科进士,两人关系非常好。出仕之后,两人的工作地点也相隔不远,滕子京在江苏泰州当判官,范仲淹则是在西溪(今江苏东台)。后来泰州知州治理水患,需要人手,范仲淹推荐滕子京来督办治理。滕子京任上尽心竭力,治水成效显著。不久因功调入京城。
入京后,滕子京颇不适应。他性子耿直,很快得罪了顶头上司。
其时当朝刘太后掌权临朝,俨然有当年武则天之势。滕子京和范仲淹等多人又一起上书,奏请太后“归政”,如此不识相,可想而知,两个人很快便被流放,过了好久才得以回来。
刘太后过世后,仁宗皇帝偶尔偷懒怠政,滕子京更是上书劝诫,还凭小道得来的消息批评皇帝“好内”,结果得罪了仁宗,又被外放了
滕子京的为官之路虽然坎坷,但他和范仲淹一直是好友。也许是二人有共同的价值观,互引为平生知己。
康定元年(公元年),范仲淹开始主持西北军务,滕子京被任命为泾州知州。
庆历二年(公元年)闰九月,西夏国主李元昊进犯泾原路,宋朝大将葛怀敏迎战,兵败定川寨。李元昊挥军打到渭州,距离滕子京镇守的泾州只有一百二十里。滕子京临危不乱,招募勇士,收集情报,囤积物资动员百姓积极防守,终坚持到范仲淹率领环庆路兵马来解围。
李元昊退兵,渭州泾州最终平安无事,滕子京立下了大功。但也为后来的出事埋下了祸根。
庆历三年(公元年),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得罪了朝中权贵。这些人曲线攻击,从滕子京入手,寻机搞掉范仲淹。
首先他们借口泾州大战的时候,滕子京的府库钱粮账目不清,上表弹劾。这其实非常扯淡。战争时代一切从权,为了做防御,滕子京花出去了不少没有名目的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真较真起来,朝廷又不能对这种事情不管。于是只能做样子,在守旧派大臣的主持下,派一个调查组“下放”到了泾州核查。
滕子京知道此事干系重大,若一旦开始调查,牵连很多人,搞不好西北防线人心惶惶,会出大问题。情急之下,当着调查组的面滕子京将府库账册点了一把火。
这下,所有的罪名他都得扛下了。最后的结局就是,滕子京被贬为岳州巴陵郡(今天湖南岳阳)太守。
到巴陵后,滕子京扩建学校,发展商业,兴修水利,政通人和,百姓交口称赞。
再后来,他用募捐来的一笔钱,重修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竣工之后,滕子京非常高兴,他考虑到岳阳楼大名鼎鼎,他特意写信给好友范仲淹,请他做记,并随寄了一幅《洞庭秋晚图》请范仲淹参考。
请名人墨宝,在文化圈是常见的事,考虑到滕子京与范仲淹的友情以及范仲淹的文学大咖地位,滕子京请范仲淹做记,顺理成章。
当时范仲淹正被贬到南阳邓州当知州,平时通过书信文章与滕子京联系
接到滕子京之请,在南阳邓州的花洲书院里,范仲淹非常感慨,为老友的功绩高兴,感念老友的盛情,文思泉涌,一蹴而就、酣畅淋漓地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从此诞生。
通读全篇,我们会发现,范仲淹出于自己的“凭空想象”,就虚构出洞庭湖畔、岳阳楼揽胜的壮观美景,不禁令人击节赞叹,千百年来,文学大家们都忍不住为这篇记喝彩叫好,一篇纯属虚构的文章,景致刻画如此活灵活现,跨越千年,依然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范文正公的文笔功力堪称已臻化境。
但更令人击节赞叹之处是本文的“题眼”: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是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凡夫俗人断不能达致,即使一般大儒,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范文正公的境界,显然更高一层:虽然这世间对自己并不公平,但是自己却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天下着想,天下安康,自己的快乐才会真正到来!如此境界,经过了层层铺垫,终于在文章的最后升华展现出来。
可以说,范仲淹不是在描写真实的山水,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人间山水。岳阳楼记就像中国传统的笔墨丹青,写意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洞庭湖畔图,不管去没去过洞庭湖,对范仲淹来讲并不重要。
文学大家的笔下,能化腐朽为神奇,能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的事物,现代人,登楼观景,用最清晰的相机,但未必能留下最美好的风景,文学大咖登楼赋诗,却能赋予景观厚重的文化价值。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这就是文学家的最高荣誉。
《岳阳楼记》因岳阳楼而得生。岳阳楼,因《岳阳楼记》而名垂青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