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因一:出身牛!
曹刿论战为什么说《曹刿论战》出身牛呢?因为它出自《左传.庄工十年》,《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这本史书在中国文学,经学、史学界的地位可是非同一般的!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用来解释至圣先师孔子晚年修订的五经之一《春秋》的。所以,《曹刿论战》之所以登上教科书,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它代表了左丘明,更代表了《左传》;02原因二:作者牛!
《曹刿论战》的作者,也就是《春秋左氏传》的作者就是左丘明,这可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文坛宗师,左丘明的生卒年大概是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老爷子活到了耄耋之年,这在春秋时期是很少见的,比至圣先师孔子寿命还要长。岳阳楼记左老爷子父亲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左史官,后来他也做了鲁国的史官,尽管左丘明与孔子相差50岁,但孔子曾热情洋溢地称赞左丘明为“君子”,左丘明也极力支持孔子在鲁国拜相,推行儒家思想,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忘年之交!左丘明不仅写了《春秋左氏传》来解释孔子的《春秋》,晚年失明后,还带领手下人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左丘明可以说是后来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偶像,司马迁遭遇了宫刑之后,在《报任安书》中曾写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诫子书可以说左丘明在中国历史文坛中可以达到封神的地步,历代文学家们赞扬他为“文宗”,史学家称他为“史祖”,经学家称他为“经臣”。这就是左丘明被后世人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03原因三:战争特点
我们上学时学过的古文很多,但描写战争的古文不多。《曹刿论战》恰恰反应的是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鲁国与齐桓公治下的齐国的著名战争——长勺之战。尽管,这篇文章描写了战争的部分过程,但当时我们学习时感到这种战争描写的方式很泄气,一点也不过瘾,既没有诸葛亮用兵的神鬼莫测,更没有激烈的厮杀场面还原。只是说了寥寥数语:滕王阁序”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但,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恰恰是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参战人员最低也是“士”,“战士”一次就是这样来的。那么“士”在春秋是什么地位呢?当时西周的社会阶层是这样划分的,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平民、奴隶。所以,士人是中间阶层,数量不多的。这样的社会中间人士组成的军队,首领是诸侯,当时春秋时代的战争是非常讲究礼仪的,非常绅士的。不像战国时代的战争,以大规模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春秋时代的战争是讲究礼仪的。所以,一方占了下方,后退了,也就罢了!04原因四:出身和情怀
《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很模糊: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就是因为这句话,很多人断定曹刿是鲁国的底层百姓,其实肯定是不对的,上面我们讲过,春秋时的战争,就连普通士兵都是“士”基层的,普通平民和奴隶压根就没有参与权。所以,曹刿至少也是“士”这个阶层的。但曹刿又肯定不是大夫,因为他的同乡人说:“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就是吃肉的人,特指当时的贵族,当权的人。所以,曹刿一定是准备向大夫阶层发展的士人,贵族的没落后代!但这样一个没落的贵族后代,沦落在民间的“士人”却有如此忧国忧民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士子情怀”。那么,对于任何时代的学生来说,学生这个群体都属于“士人”,我们是不是该学习曹刿这种士子情怀呢?综上所述,就是笔者总结的《曹刿论战》这篇古文为什么能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四点原因!欢迎有识之士留言探讨,共同进步!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