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图片 >> 正文 >> 正文

烈酒入肠,他的国恨乡愁化作相思泪月露之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12/26

酒文化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自杜康造酒以来,杜康就成了无数人称呼酒的代名词,比如曹操就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唐朝以后,李白一斗酒就诗百篇,酒仙诗仙名传天下,不少人于是也以酒仙酒神自居;宋朝以后,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名播天下,此后自称醉翁者如云。而此等皆为皆为乐,皆为喜,可谓风流不尽。而举杯浇愁者亦为不少,而范仲淹一曲唱罢,却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心怀天下,为何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这其实还得要从范仲淹的心怀天下来看。

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他是进亦忧,退亦忧。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所以这种常怀天下,进退忧君民的人,时刻都没有安乐的一天,标准的古代读书人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忧国情怀。

正是这种常怀天下的忧国情怀,所以,在年-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率兵进犯北宋边境,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师,被派往西北边塞戍边,开始了西北防御的军旅生涯。并在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面对国家的边防战事,面对百姓的流离失所,铁血丹心的范仲淹难免也流露出了柔情的一面和无限的伤感,所以他看着边塞的战事,流出了两行对国家、对家乡的相思泪。

热烈的相思泪激烈的冲击着范仲淹的心灵,冲击着他那波涛汹涌的思潮,冲击着他那难以平复的情绪,所以在国仇与乡愁的撞击下,范仲淹的情感一下子喷薄而出,于是写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苏幕遮》,其词如下: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从《苏幕遮》的词中很容易看出,上阕主要写秋天西北边塞萧瑟的景象,有秋风无情,有黄叶满地,虽觉芳草有情,然而在秋色连波,衡阳雁去无留意的一系列熏染下,那区区小草又怎么能逆着秋意?此情此景,是那般冷落清秋节,百鸟皆去,斜阳意匆匆,秋色去延绵,冬意远亦近,秋风萧瑟洪波远,冷落的边塞秋景更令人觉得冷。黄叶、芳草、烟波、斜阳这些东西通通显示秋的凄冷。

而景的描写,都是为下阕情的倾泻作铺垫,西夏侵边、战乱四起、民生疾苦都浮现在眼前。而身边的将士们征战在外,望故乡渺邈情何以堪,而敌情仍在,战事未绝,乡愁故园东望路漫漫,羁旅情愁无法排解,一切美好的事物只有梦中才有,所以除非夜夜都好梦,才有片刻的安乐和慰藉。明月照高楼,楼高休独倚,转身难入梦,况且梦终究是梦,无法排解的羁旅乡愁,只有往腹中倾倒烈酒,而烈酒入腹,不醉反而化成流不尽的相思泪。

所以我们平常喝酒只为庆祝、为快乐、为愉悦,而铁血词人心挂天下,所谓忧愁,所谓血泪,皆不是个人私事,而是家国天下,所以借酒浇愁是浇家国大愁,是无法排解的相思,酒入愁肠,反而化作了相思泪。所以难怪古人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6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