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媒体文章是靠流量挣钱的,而这篇文章肯定没多少人看,所以挣不了几个钱。但老严就是任性,有了想法就必须写出来。其他就交给天意了。
标题中的文章两个字,指的是所有文学作品,而且是广义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评价古时候的文章的时候,把政论文、笔记、诗词歌赋之类的都归纳为文学一类。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当中,能够流传至今的仅仅是少数。而能够被称作千古名篇,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的文章,那更是九牛一毛。很多文章读起来脍炙人口,我们都能够倒背如流,但是很少有人去想过,写文章有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呢?
目前很多大公司都在开发人工智能,而写文章正是人工智能的一项突出技能,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对于开发AI写文章,也可以更进一步了。
其实古人早就说过,文章是有规律的。所有的好文章,把它拆开来都只有4个部分,每个部分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起承转合。
写文章总是讲事情的,所谓的起指的是从哪件事情开始讲,或者说事情的哪一部分开始讲,如果是一件单纯的事情,那就是用什么手段,什么思路来开始讲。红楼梦也是一篇大文章,就从神神怪怪的事情开始讲,吸引读者的兴趣。
所谓的承就是在介绍了开头部分之后,接下来讲什么。这一部分往往是对开头部分所提出来的事情或者观点进行展开说明和补充,让它更丰满,更能够说服人,或者感染人,或者让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转的这一部分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从理论来说,比较难以讲述。经过上面部分的渲染,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或者塑造的形象已经足够丰满了,但是还不够,还要从侧面对面甚至反面这个角度,来对核心的部分进行衬托。就像我们做好桌子还要给他打一个支架一样,让说服人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感染人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文章在转开之后,还得要引导到主要的线索上去,这就是最后一部分合。这一部分反而比较好理解,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讲到的前后呼应,其实就是把内容或者语气引导到一开始的线索上去,让线条前后勾连,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这种空洞的说法是让人觉得乏味的,还是来讲具体的例子吧。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
开头部分点明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自己的好友滕子京委托自己给岳阳楼写一篇文章。
二、三、四段承接开头的意思,既然写岳阳楼方面的文章,那肯定是写景。而所谓的美景其实是人的感受,所以作者悄悄的把写作重点从景身上转到人身上去了。美景人情,这是一回事情,所以这三段还是正面来写的。
后面转得非常大,而且非常典型,那就是离开自己的写作的线索,写到“古仁人”身上去了。不但写作的线索跳开了,而且写作的对象也跳开了,写的是跟段讲述的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和不一样的情,所有的都在对立面。然而正是和前面有对比关系,所以给人的感觉并没有乱。
当然还在这一部分论证了一个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感动和激励了历朝历代的千百万人,一直到今天,范仲淹还因为这一句让人无比尊重。这是有真实例子的,老严曾经在网上发过一篇关于范仲淹的文章,有两个地方调侃了一下,然后引来很多网友们的斥责。当然这是老严的错。一个民族总得有几个神圣的人,有几个不可戏说的人。
对于范仲淹这样的文章高手来说,虽然《岳阳楼记》严格遵守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但一点都不着痕迹。一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就把已经转过去的线索引导回来了。滕子京修缮岳阳楼,让范仲淹给他写文章,这就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谁与归”体现的不但是关系亲密,而且志同道合,没有提到滕子京的名字,但谁都知道他是勉励腾子京。这就和第一段相呼应了,线索上也就锁住了。
还举一个例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讲了事情的起因,一个“初”字,事实上已经告诉我们了这是开端的部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讲自身感情的变化,从哭到笑,自然而然。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青二白,讲述的内容一下子离开了作者自己,也一下子扩张了意境空间。作者跳出了个人小天地,转到更大的层面上去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这两句看起来转得更远,但事实上从两条线索上回应了开头部分。第1条线索,这两句很明显是想象,所以还是回到作者的个人感情身上去了。第2条线索,蓟北已经收复了,那么路途才会畅通,所以是勾连的第1句。
从上面两个例子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如果把起承转合的轨迹画出来的话,应该是这样的:丂。有了开头之后,承接的部分必须跟开头是紧密关联的。转折的部分虽然是另起线索,但也不是直接断开的。比如杜甫的这首诗里,用喜欲狂三个字来引出转折的部分。《岳阳楼记》的转折也是有机的,“或异二者之为”,用二者来概括前面的两种表现,这样才转到对古仁人的讲述去。
合的这个部分,同样要紧紧绑住上一部分,又要把线索掰过来承接开头部分。杜甫用了一整句“青春作伴好还乡”,来和下面两句相粘连。《岳阳楼记》真是巧上加巧,只用了三个字:微斯人。斯人指的是古仁人,就把转开的那一部分粘住了,照应了开头之后就形成一个整体。
汉字有一个工字,根据《说文解字》,这个字原本的意思指的是巧妙的方式,就是用美术来进行装饰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能工巧匠,就是某方面的技术非常好的人。这还都指的是人。
写文章也是一门技术。所以今天有人把写文章的人称作码字工。写文章这门技术好的人,加上起承转合的制式,就是工+丂,就是一个巧字。
所以纵然每篇文章都能够分析出起承转合的不同部分,但如果去生搬硬套,那照样成不了好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灵感来了,写出来了,回头修改的时候,是完全应该遵照起承转合的制式进行微调,从而让文章天衣无缝,顺畅如水。
#工匠精神#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