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背诵这些文字,虽然感到句子朗朗上口,但更多的像是把它当成口号。
当我们了解范仲淹的人生之后,会发现原来有人真会用他的生命在践行这句话。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岳阳楼记》,就会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世上真有如此伟大的榜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他的品格已成为我们民族品德的代表,他“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凝聚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范仲淹的伟大,看他死后获封的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就可以得知。“文正”什么概念?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谥号。文人做官后,最高境界就是获得一个谥号——“文正”。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皇帝,是不会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方孝孺、曾国藩等。
司马光曾经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意思就是没有比这更高尚伟大的了。就连我们熟悉大文豪苏东坡、欧阳修也只获赐谥号“文忠”。
范仲淹小的时候很苦,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本是父亲范墉继室。丈夫去世母亲和他生活失去着落,就改嫁了一个朱姓县令。继父为范仲淹改名为朱说。后来他被继父的儿子骂他不是亲兄弟,他便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内心的痛苦与忧愤积聚而发。他流泪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立下心愿就是发奋读书、学成迎母,总有一天要把姓氏改回来光宗耀祖。
当时他醴泉寺(山东邹平市)僧舍读书,励志苦读。因家境贫寒,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却后用刀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为食,然后将腌菜、酱菜之类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拌粥,如此这般苦读了三年。这就是范仲淹“划粥断齑”典故的由来。范仲淹旦暮间只有断齑稀粥为继,其清苦之极,可见一斑。然而,范仲淹凭借坚强的意志,饥亦能忍,苦亦能乐。
年,22岁的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睡得很短,吃得很少。五年未解衣就枕,读书求学之苦,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程度。
这就是范仲淹与众不同的地方——逆境中愈志坚,困苦中愈自奋。
范仲淹一时如此,一世也如此,既不在意生活的艰苦,清贫自甘,清苦亦乐;也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