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年少时家境比较优越,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小时候的杜甫很是贪玩,后在其祖父的严厉管教下才逐步走上正轨。因杜甫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又在外地做官,于是就把小杜甫放到了其姑姑家里照看。杜甫的姑姑对待小杜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看待,教其读书写字。小杜甫在七岁时便写下了第一首诗,名为《咏凤凰》,非常不幸的是这首诗已经失传。
年,杜甫赶去洛阳参加会试,杜甫对本次的会试之行没有丝毫的担心,认为自己会轻松考中进士。但是出榜后却没有杜甫的名字。落榜回家后,父亲并没有对杜甫过多责备,反而对杜甫一番安慰,让他出去散散心。杜甫在辗转了河南河北后,便直接去了山东泰山。登顶泰山后,杜甫瞬间被泰山的巍峨之姿所折服,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望岳》。
最后两句更是彰显了杜甫的雄心壮志的远大抱负和敢于登顶的气魄。
年,杜甫遇到了当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当时的李白已经是文坛巨星,而杜甫此时还只是无名小卒。但是杜甫此时的文学水平已经不容小觑,深得李白的欣赏。两人还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并遇见了诗人高适。
年,杜甫和李白又在齐鲁相见。两人饮酒赋诗、相互赠送诗篇。从杜甫赠李白的诗中“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难看出两人连睡觉都要一起盖一个被子的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情感。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从此两人便天各一方。这应该是杜甫人生中最快乐的短暂时光了,能和自己的偶像吟诗作赋、醉酒共眠,应该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快乐的了。顺便一提,两人在分别时,李白曾劝杜甫不要太在意是否能到朝廷中施展自身的抱负,不如留出时间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此时的杜甫对李白的话不以为然。
年,已经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参加唐玄宗招天下“通一艺者”的考试。但是由于当时权相李林甫因嫉妒他人的才能,害怕他人取而代之,故编造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自然也位列其中。这也是杜甫第一次见识到复杂而黑暗的官场。眼见仕途无望,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杜甫不断向权贵投诗,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赏以寻求幕僚之位。但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
年,杜甫因为《三大礼赋》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命杜甫待制于集贤院,等候任命。而然上天又给杜甫开了一个玩笑,因主试者还是那个嫉妒他人的李林甫,故而并没有得到官职。
年,已经44岁的杜甫终于得到官职的任命,任命其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只是一个八品小官,并未是杜甫的希望。然而此时杜甫已经在长安漂泊10年有余,穷困潦倒,为了生计,不得不接受这所学无用之职。同年11月,杜甫回家探亲,刚进家门就听见了哭泣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了。悲痛之情,难以言喻。同时杜甫结合自己在长安10年的漂泊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最后这八句更是表达出自己身为人父的痛心和对天下百姓的忧心。
杜甫回家探亲之际,正值安史之乱,此时杜甫已经把安置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说肃宗即位,杜甫只身北上,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时被捕的还有诗人王维,但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并未得到重视,所以未被囚禁。
在被俘虏的这段时间内,杜甫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