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洒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城门上,濒临洞庭湖,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相传为湘君(湘水之神)居住,故名君山。
岳阳楼也是观看洞庭湖风光的绝佳处,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登临,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描写了洞庭湖壮阔的景象;而宋代的范仲淹更是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怀,让后人崇敬不已。黄庭坚的这两首诗,也可以说是众多的以岳阳楼为题诗中的上品。
这两首诗是一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诗意却互相发明,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先看第一首,四句诗中前三句似乎都与岳阳楼无关,读到最后一句才知道前三句是诗人登上了岳阳楼后对以前生活经历的叙述和感怀。一般的写景诗,总是先写景后言情,而且写景的笔墨更多一些。黄庭坚的这首诗却别具一格,先叙事抒怀,后状景点题,而且叙事抒怀的比重更大一些。
事实上,这首诗的重点本来就不在岳阳楼,更不在湖中的君山,而是感怀身世,岳阳楼和君山只不过是触发诗人感怀的一个触点罢了,或者说是诗人抒发情怀的一个何以言之?这不能不提到诗人这次来到岳阳楼的经历。原来,在此之前,诗人在政治仕途上屡遭挫折。在他五十岁时,因苏轼牵连,被贬为涪州(今属重庆市)别驾,后又贬到戎州,在四川偏远的蛮荒之地待了六七年,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被赦免放还。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返回家乡途中路过岳阳时所作。
诗的第一句概述了自己遭贬的经过,“投荒”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僻远,“万死”则形容处境的艰难和险恶,“鬓毛斑”则言被贬时间之长,语虽沉痛但并不衰飒。第二句则顺势转出,由“万死”
转而为“生出”,其喜悦之情,庆幸之意,溢于言表。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而滟颁关,即滟顽堆,为瞿塘峡口的巨石,是三峡航道中最危险的地方,也是行船人的鬼门关。第二句诗既是写实,描绘了诗人乘船从滩多水急的瞿塘峡中冒死而出后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终于从多年充满痛苦和危险的贬谪生活中走了出来,颇有点兀傲之气。
第三句中的“江南”应该是实指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修水,诗人此行的目的就是探家的,所以说“江南”就是诗人家乡的代称。但提到“江南”,总让人产生“莺飞草长”那充满诗情画意的联想,因此,也可以说此处的“江南”多少也有一些美好生活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即将返家的愉悦和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的一种心情。“先一笑”,诗人未到家而先笑,这一笑,笑得意味深长。诗人笑什么呢?
这只能由我们去猜想了,或许诗人为自己能够死里逃生发出庆幸的微笑,或许他因江南在望、家乡即归而透出喜悦的微笑,或许诗人为自己能坦然地对待这一切而发出自豪的微笑……总之,这一笑确实既含蓄又生动具体可感。最后一句,诗人为我们点明了诗题。原来这些都是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君山时的所感所想。
当然,最后一句不仅仅是点题,同时也深化了诗意。因为岳阳楼与君山本身就极富历史感和沧桑感,当诗人在岳阳楼上远跳君山时,很自然地就会想见登临过岳阳楼的无数迁客骚人,就会想起在此演出过的无数的历史场景,从而,也大大拓展了这首诗的表现空间,丰富了诗的蕴涵。
第二首诗则是正面写君山,是写从岳阳楼上望见的君山。从第一句诗中可以得知,诗人是在一个风雨天登上岳阳楼的,岳阳楼上没有游客,只有诗人一个人凭栏独眺,望着风雨中的君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呢?“缩结湘娥十二鬟”。“缩”,就是系,也就是盘结,“绾结”就是“盘结”,将头发盘起来。
“湘娥”指的是湘水的女神,据《楚辞》记载,相传湘水女神就住在君山,山的形状像十二个盘起的发髻。诗人在风雨中望去,能看到的君山如同十二个高高盘起的发髻,这是远望君山的景象。近看如何呢?第三句说,非常遗憾,由于是满川风雨,故而不能乘船到湖面上近看,因此,诗人展开了想象之词。
“银山堆里看青山”,“银山”即湖水的白浪,在白浪飘摇中饱看青青的君山,那景象一定是非常奇特而美丽的,这句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乾坤日夜浮”的壮阔的境界,是极富想象力的一笔,把八百里洞庭写得生机勃勃,风光无限。
这两首诗写岳阳楼与君山,一虚一实,互相映衬,抒情与写景巧妙结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且想象丰富,文辞挺拔而又流畅,宋人诗中并不多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