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地处晋南平原,是山西最南端的一座城市,被誉为是山西的“南大门”。
永济曾是山西最老的古都,帝尧的禅让,舜登上天子位,首先一个重大决策,就是迁都。
从帝尧所在地平阳迁出,定都在永济市的蒲州。所以,永济史称“舜都”,一座没有宫殿的王都。
永济也曾叫蒲坂,蒲坂之南是风陵渡,是黄河中游连接山西和陕西的主要渡口。风陵渡对面就是潼关,两山夹一河的重要关隘。
由此可见,永济地理独特,形貌自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前来这里巡视和驻跸的帝王就达25位之多,可见历代王朝对这块地域的高度重视。
永济土地上的战争更是频繁,“韩信木罂渡军”、“曹操西征马超”、“李渊攻蒲之战”、“金蒙八年拉锯战”等十八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永济的鼎盛时期应该在唐代,那时候这里曾建中都,为“六大雄城”之一,称“河中府”。只是因为宣传原因,河东叫起来了,不知道为什么,“河中府”的历史掌故湮没在故纸堆里?
明代时的蒲州,依旧属于强镇,这里与山西省的并州、平阳并列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33个都市之一。历史上的这一页也翻过去了,现在恐怕永济的上级,运城也达不到这一巅峰成绩的排名。
永济人很聪明,自汉以来,通过科考入仕者就有余人。一本《全唐诗》就可找到30位永济籍顶尖级别的诗人,擎起了煌煌唐朝的诗歌大厦。
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大历十才子卢纶、耿讳,著名诗人王维、聂夷中和诗歌评论家司空图等。永济的经济发展在山西很特殊,这里是山西的非煤县市,所以不可能走在前列。上世纪70年代初,运城的八大企业先后落户永济,较早地构建起永济机电制造工业布局结构。
永济境内古迹景点星罗棋布,现存各类文化遗址、宝寺名刹、亭台楼阁处,其中国保单位8处;现有非遗项目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7项。
去年,永济的普救寺塔等7处文物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为全国第八批评定国保单位最多的县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是唐人王之涣在永济市登鹳雀楼所赋的一首千古绝唱,那时候的鹳雀楼,曾与与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中国四大名楼。
鹳雀楼后来默默无闻,是因为倒塌了。现在的鹳雀楼,是重新修建的。除了鹳雀楼,永济比较出名的还有普救寺、唐开元大铁牛、蒲州古城遗址等。
现在,永济的军事地理优势已被弱化,蒲州的行政建制也已经成为最基层。在山西省的经济布局中,永济作为一个内陆的非煤小城,发展前景多少也受到一些局限。
但必须看到,地处黄河金三角核心地带的永济,依旧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连陕接豫,三省通衢,永济正在奔跑,目标是建成“黄河金三角地区的经济强市和文化名市”。
现在的永济,机电制造业在轨道交通、风电研发维修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还成为运城市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的3个市县之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永济的明天会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