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山东济南、青岛、潍坊、济宁、淄博五市各区九年级二模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
——-——
一、课外阅读
(·山东济南市中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③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④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⑤。”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昊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吾子:相当于“您”。④相如:相同。⑤与:赞许,奖赏。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鄙民也,不知当狱。
3.本文采用类比说理写法,以①________来做类比,阐述②__________的治国道理。
(·山东济南市天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①。俊杰廉悍②,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③风发,常屈④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改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注释]①正字:官名。②廉悍:有骨气,很勇敢。③踯(chuō)厉:见识高超,精神振奋的样子。④屈,使屈服。
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子厚是个怎样的人。
(·山东济南市长清·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敕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④。”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
①上:指唐太宗。②擢:提升。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⑤布:昭示。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7.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肯者死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9.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戴胄的人物形象。
(·山东济南市莱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
(节选自《管子·牧民》)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下列各项中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必以分人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其乡人曰其一犬坐于前(《狼》
D.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13.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14.甲文所写齐鲁两国的战争,战场就在我们莱芜,又称__________。从甲文可以看出,曹刿的人物特点是__________。甲文和乙文反映的相同的人文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____
(·山东济南南部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③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①梁:战国时魏国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1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
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17.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说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山东济南市槐荫·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①,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②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死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贤者,不可以骄恣③屈④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①徒:同类的人。②安:安定国家。③骄恣:高傲的姿态。④屈:使……屈服。
18.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
20.本文举例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文章所讲道理。
(·山东济南市莱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2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23.简要分析戴胄“忠清公直”的品质。
(·山东济南市历下·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公明宣求学
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公明宣曰:“安敢不学?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见夫子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
[注释]①公明宣:春秋时鲁国人,跟随曾子学习。②而:你。③参:曾子,名参。④说:同“悦”,悦服,从心里佩服。⑤其学而已:我的学习也不过如此。
24.用“/”给下面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宣见夫子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
26.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公明宜受到曾子赞赏的原因。
(·山东济南高新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严恢曰:“所为问①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②,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节选自《列子·说符篇》)
①问:通“闻”。②强(qiǎnɡ)食靡角:为争食而相互角斗。
27.用“/”给下面文字断句。(画一处)
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29.本文通过反面例子进行论证,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列子所讲道理。
(·山东青岛市崂山·二模)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忭:高兴。
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记录B.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名:名称
C.越三月,乙卯乃雨越:到了D.既而弥月不雨雨:下雨
3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贾相与歌于市于:在B.乙卯乃雨乃:才
C.忧者以乐以:来D.其又可忘耶其:难道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B.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C.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D.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3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
B.作者到扶风上任后,就立即着手建造自己的官邸,一起修建了这座亭子。
C.第二段中写出了官吏、商贾、农夫等各阶层庆贺喜雨降临时的欣喜若狂的情景。
D.全文以“亭”、“雨”、“喜”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的思想。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山东青岛市黄岛·二模)魏文侯轶事
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②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③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④。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①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虞人:管理山林的人。③乐羊:战国时期魏国名将。④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3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驾将适野适:前往B.吾与虞人期猎期:约定
C.乃往,身自罢之罢:罢免D.使乐羊伐中山,克之克:战胜、攻破
36.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以知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D.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B.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C.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D.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38.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约不可失”说明魏文侯是一个在平时生活中信守诺言的人。
B.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品质。
C.面对大臣的谏言,魏文侯能知错就改,听取劝谏,不失为一位明君。
D.魏文侯对任座态度的前后反差,得益于翟璜的巧妙劝说,否则魏文侯一定会杀掉任座。
3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
(2)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山东潍坊市诸城·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广智退匈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广勒习②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从,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诺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④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①中贵人:宦官。②勒习:学习。③陈:摆开阵势;④护:监护、管理。
4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杀其骑且尽且:
(2)中贵人走广走:
(3)广令诺骑曰:“前!”前:
4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广,以为诱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B.已缚之上马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C.用坚其意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左传·曹刿论战》)
D.胡皆引兵而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政》)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43.李广的“智”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山东潍坊市安丘·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⑥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用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过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⑨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2)伏诛而死,臣职也
(3)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45.下列选项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追之,乃其父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追而不及,不当伏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D.王赦其罪,上惠也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4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2)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7.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二、对比阅读
(·山东潍坊市四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①,颇肆凌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②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③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尝造门,未之面,极所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尚书命引至庑下,坐而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④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⑤。
(选自唐代笔记小说集《唐摭言》)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⑥监者。公子⑦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①散冗:闲散平常。②卒:通“猝”,突然。③觇:窥视,观察。④倨:高傲。⑤功曹:州牧的属官。⑥夷门:城门。⑦公子:魏公子,战国时魏昭王少子,后封为信陵君。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会有风雨暴至
(2)具长笺造门谢
(3)欲厚遗之
(4)虚左
4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偶憩于逆旅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B.呵殿而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C.为大梁夷门监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愿枉车骑过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5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
(2)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51.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萧颖士和魏公子不同的性格特点。
(·山东济宁五县联考·二模)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赵且①伐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⑤其喙⑥。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⑧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5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何陋之有?B.吾妻之美我者
C.故愿王熟计之也!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5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B.臣之妻私臣(私下)
C.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担心)
D.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下雨)
54.下列对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文中的“门庭若市”,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5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山东曲阜·二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吕不韦《吕氏春秋》)
①陈:国名。②洫(xù):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
57.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放弃)欲伐陈(攻打,进攻。)
B.寡助之至(极点)民怨上矣(国君,君主。)
C.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城郭高(外城)
D.三里之城(城:城墙)陈可取也(取:夺取)
5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助之至兵伐之
B.则民力罢意入则无法家拂士
C.环而攻之笑而遣之
D.以天下之所顺以顺为正者
5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观点。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B.甲文先用守城而不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再从攻城而不胜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C.乙文中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截然相反的原因是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
D.两篇文章均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得人和”即“得道”,“得道”则“战必胜”。
6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山东兖州·二模)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各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景,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⑥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节选自《何陋轩记》)
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琴编:琴书。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6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斯:这。B.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C.守仁以罪谪龙场谪:因罪贬谪流放。D.因名之曰“何陋”名:出名,有名。
6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之乱耳以信孔子之言
B.有仙则名淫慢则不能励精
C.守仁以罪谪龙场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D.安而乐之。人不知而不愠
6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陋室。
B.甲文中引圣人之言作结,暗示自己就是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深化了主题。
C.乙文作者从国都到龙场,嫌弃这里偏僻,认为不能居住。
D.甲乙两文都从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情趣高雅,交往人物不俗等方面体现了“陋室不陋”。
6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6.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山东邹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淝水之战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①,拜卫将军。苻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②安征讨大都督。
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③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④。”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
①克捷:打了胜仗。②加:加拜。③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④乞:送给。
6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D.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68.下列句子中,加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徒以有先生也。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
71.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曹刿、谢安二人的共同点有哪些?
(·山东任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7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赞同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匮:穷尽
C.公犹夷不能决决:决断或决定D.惩山北之塞惩:惩罚
73.下列句子中,加点“何”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何忧焉?
A.何苦而不平?B.如太行、王屋何?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74.选出对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文中“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文中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鲁公最终没有建成园子的原因主要是担心小女儿被东西绊倒。
C.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D.鲁公行事缺乏主见,最终一事无成;愚公行事目标清晰,迎难而上,所以最终获得帮助移山成功。
7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7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山东东营·中考真题)课外类文阅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④褫(chǐ):剥去,脱下。
7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
(2)耻己之不如也_________
(3)思所以败之_________
(4)乃袖茅栗以往_________
78.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79.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80.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山东周村·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信陵君杀晋部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情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8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人之有德于我也
②存赵国
8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
B.徒以有先生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天子之怒人之憎我也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有不可忘者
8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84.下面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都选自《战国策》,它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B.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进言,表现了“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应该放在心上”的主旨。
C.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D.两文虽篇幅短小,却精悍有力,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铺张扬厉的游说风貌。
85.两个文段都是有关唐雎的故事,试从人物的性格、刻画手法比较其异同。
参考答案:
1.侧而视之/一者厚倍
2.我是个见识短浅(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
3.示例一:本文以“臣之家有二白璧,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或者两块白壁的事例)类比,阐明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的道理。(示例二:以“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类比,阐明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的道理。)
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故本句断句为:侧而视之/一者厚倍。
2.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最好是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不好直译的选择意译。特殊句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意表达顺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本句重点字词为:鄙,见识短浅;狱,本义是案件,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断案。
3.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及写作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先通读文段,理解文段大体意思,本文主要采用类比说理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类比的点。比如第一段“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的意思是: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这是以两块白壁的事例来类比,阐明第二段“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的观点,说明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的道理。同时第二段“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的意思是: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就容易发酸。以薄的事物很难保持很长时间进行类比,同样来阐明宽厚为贵,以厚德治国的道理。
梁国曾经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一件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卑贱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虽然这样,(大王让我断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块白玉璧,它们的颜色都一样,大小也一样、光泽也一样,但是它们的价钱,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王说:“玉大小与色泽都一样,一块卖千金,一块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它,一块比另一块厚了一倍,所以价值千金”。梁王说:“好。”所以案件有了疑难,就不判罪,赏赐时有了疑难,便全部赏赐。梁国的臣民都很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太薄就容易毁坏,酒太薄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那是从来没有的。所以享有国家权力畜养人民,施行政治教化的君主,应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加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