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律诗的写作要求对仗工整,却难于表现出生动的气韵。但是作品如果一味严整,缺少变化,就必然会流于板滞单调。唐代很多极富才华的诗人善于驰骋才力,并竞奇斗巧,从规律中求自由,其作品也呈现出一种精严与自然相统一的美感。
比如杜甫的很多首律诗就波澜抑扬,又跌宕多姿,富于变化。诗圣的作品转益多师、各体兼擅,在唐代诗坛中闪耀着灿烂光辉。其律诗中的对仗也是意兴横逸、抑扬有致。
读者最喜爱的莫过于《登高》,但其实诗圣的优秀作品实在是数不胜数,下面介绍杜甫晚年的一首力作,一气贯注,摇曳多姿,尾句更显豪情壮志。
泊岳阳城下
唐代: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这首诗虽然不如杜甫的《登岳阳楼》那样著名,但也是杜甫晚年的力作之一。杜甫当时身处兵荒马乱之中,这首诗就创作于诗人初到岳阳之时。诗圣虽然流离失所、贫病交加,依然忧国忧民。
开篇总写岳阳的状况,南国的江河众多,水程超过一千。岳阳城在巴陵山上,将近百层。江国,指江河纵横的地方;山城,这里指岳阳城。首联一般为不对仗的散句,但这首诗起首就很工稳,体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功底。
接下来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风雪黄昏时、泊船于城下湖边的景象。朔风劲吹,巨浪拍击孤舟;冬雪飘飞,直扑如豆的寒灯。
颔联的短短十个字,就写尽了作者留滞异乡和命运艰危的情景,显得情调压抑。而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也跃然纸上。
颈联突然笔锋一转,湖岸的风翻起晚浪,舟外的雪飘落灯前。留滞他乡、有才无用,艰危时局、气节弥坚。诗人发出了“才难尽”与“气益增”的高歌,抒发了作者老而不衰的豪情,诗的旋律为之高扬,读者也不禁为诗人壮心不已而感到振奋!
正常情况下,一首诗的三四句贵匀称,承上陡峭而来;而颈联则要与前联之意相避,并应该富于变化,如疾雷破山,让观者惊愕。杜甫就在严整中,力求飞动流走,同时也有摇曳多姿之趣。
最后诗人化用庄子的典故,图南之举未可逆料,但鲲鹏变化巨大,将会飞向南天。图南,表示鹏背青天、下乘风脊,一凌霄汉、图度南冥。这里表示事业发韧,具有雄心壮志。
作者以鲲鹏自喻,表达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将诗歌的情感提升一层,并与前两联的壮丽景观进行呼应,犹如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作者饱含着兴衰感慨,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更不惧任何失败。
杜甫的这首七律虽然比较冷门,但依然水平极高。整首诗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其真挚的情感也打动了读者。诗人虽然晚年穷困潦倒,身体也日渐衰弱,但其博大的胸怀却从未改变。
单从这首诗来看,严整中别有活泼摇曳的情味。尤其是颔联“翻夕浪、洒寒灯”,虚实结合,一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