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每日一诗刘禹锡望洞庭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5/29
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图 http://m.39.net/pf/a_4659317.html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诗序中曾经写道:“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一生贬逐南荒约二十年,其间来去洞庭有文献的约六次,只有长庆四年()这一次是在秋天经过洞庭。历阳即和州,可见这首诗仍然作于诗人前往和州任刺史的旅途之中。“洞庭”,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历来描写其景色的诗文极多。在诗歌史上,唐朝的山水诗向来以兴象玲珑、情思绵邈著称,而本篇更堪称其中翘楚,无论是设色用字,还是作喻起兴,都显得精美绝伦,别开生面,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首联写舟行水上即目所见的风景。“相和”二字在这里引申为相互辉映的意思。清寥的秋夜里,但见这千顷洞庭湖光摇漾,月色皎洁;水面波澜不兴,光影迷蒙,宛如一面未经磨拭的镜子。此时此刻,天地之间仿佛也只剩下一片静谧和谐,与诗人内心深处那沉静悠远的情思交融为一个整体。这一联的设喻十分巧妙,盖前人多从颜色清澄明亮这一角度出发,将水色比作明镜;而诗人则从水光朦胧和水面平滑两个方面着眼,将湖面比作未磨之镜,既见其光,更显其形,尤为匠心独具。

此外,绝句的开头两句往往作为渲染氛围、铺垫下文之用。诗人在这里敏锐地把握住动态的月光和水波,从“和”与“静”两个方面生发,从而奠定了全诗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基调,为引出后面的绝妙比喻打下伏笔。

三、四句中,诗人的视角由近及远。在这朦胧的波光月影中遥遥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雪白光亮的银盘;而远处的君山,又如同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盛放在银盘的中央。眼中山水浑然一体,在诗人的眼中,景物凝固为美妙绝伦的雕塑形象,而色彩鲜明,意境悠远,更生发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令人叹为观止,不能释卷。这样精妙的比喻,似乎连诗仙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都要相形见绌了。

唐人山水诗向有“纳须弥于芥子”之妙,善于将大千风景摄入方寸之间,正如杜甫诗所云,“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在本篇中,诗人驰骋想象,构思巧妙,通过比喻手法,将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写成了一件几乎可以置于掌上把玩的艺术品,其天才英特,可见一斑。

全诗单纯明朗,玲珑剔透,情境交融,象生言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力和强烈的浪漫主义气质。同时,作为唐朝山水诗中的名篇,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如晚唐雍陶《题君山》云:“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又如宋代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云:“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均由此脱胎而来。“白银盘里一青螺”已成为咏唱洞庭的千古名句。

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出生于官宦世家,跟随父亲在江南一带长大,很小的时候,刘禹锡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表现出惊人的才华。

少年时期的刘禹锡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洛阳等地游学,由于才学出众,名声渐渐大了起来。唐贞元九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这一年,同榜进士还有他的好友柳宗元,二人并称为“刘柳”。

考上进士的刘禹锡开始了他坎坷的仕途。

开始的时候,他年纪轻轻,意气风发,还有一番抱负。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二十三岁被授予太子校书,后来,又先后担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位。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他和柳宗元都是王叔文革新集团的中心人物,革新集团受到了唐顺宗的信任与支持。在此期间,他们推行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措施。

然而,任何改革都是极不容易的,改革者更需要付出代价。由于触犯了部分权贵阶级的利益,当时,朝廷内外的藩镇、宦官、官僚等,都联合起来打压这个革新集团。

很快,这次革新运动以失败告终。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被赐死,而其他的参与者纷纷被贬,同时有八位官员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也被贬到蛮荒之地,当了一个小小的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十年的流放生涯,使刘禹锡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

唐元和十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被召回京城。然而这一次,刘禹锡竟然又因为一首诗被贬。原来,在一次和柳宗元结伴春游的途中,刘禹锡看到郊外的桃花,一时间感触良多,写下了《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也因为这首诗,引来了祸端。这一次,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

后来,刘禹锡又出任夔州刺史和和州刺史。

唐宝历二年,刘禹锡才又奉命调回洛阳。

在这期间,漫长的二十三年人生路,刘禹锡一直在外地,远离朝廷的中心长安和洛阳,并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与折磨。

万幸的是,刘禹锡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白居易推赞他为“诗豪”,是因为他的诗文清新自然中又带着几分坚毅与豪迈,更是因为刘禹锡个性乐观豪爽,即使被贬蛮荒之地,也始终能够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心。

可以说,乐观和坚强,从他的诗歌一直渗透到他的人生里。别人写秋天总是充满着忧思,而刘禹锡却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面对小人谗言相害,他却认为“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不仅在诗文上成就很高,在哲学上也很有自己的思想主张。他有着很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曾经写下《天论》三篇,来探究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倡导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

刘禹锡被贬到南荒之地,二十几年间在各地辗转,曾多次经过洞庭湖。某一年的秋天,他转任和州刺史,途经洞庭湖,遥望着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望洞庭》。

虽然仕途一直都不顺利,但他心中所思所想的,并非是郁闷和不爽,而是对人生、对大自然无限美好的那份眷恋和喜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