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登高中的千古名篇,家国天下尽在诗中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6/10
北京雀斑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10057595.html

如果你有机会去岳阳楼景区,你会看到一对千古名联,云: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所谓文以载道,上联的“后乐先忧”是说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写出这样文章,才可说达到了文以载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谓文之极致。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可谓诗之极致,也就是说彻悟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才能明白诗的味道。确实,杜甫晚年五十七岁所作的这首《登岳阳楼》,真实“晚节渐于诗律细”的典型,而且不只是从格律,从诗歌的意境,以及诗言志的胸怀和抱负,以及诗可以“兴观群怨”的最高眼界和格局,这首《登岳阳楼》可真是典范中的典范,诗中的诗。

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可谓大气磅礴,气象无穷。杜甫作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年),也就是杜甫在五十七岁所作。这个时候距离杜甫五十九岁离世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杜甫从盛唐到晚唐,可谓漂泊一生,唯一让他过上稍微安定的日子,也就只有在四川的草堂里了。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抑扬顿挫,但是年轻时候的杜甫也是写过“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诗句。

因为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在这个盛世的土地上,从曾经的歌舞升平变成了现在的战火纷飞。杜甫这个时候从失地长安逃出来,只为去“致君尧舜上”。而在后来杜甫听说收复河南河北之时,年近半百的老杜,还能作出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诗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这样的老杜还能写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家国天下的悲悯之心,老杜的诗里透露出来的哀伤,悲怨,不是他在哀伤自己的命运,悲怨生活,而是对于家国,对于百姓的,对于天下的命运。所以才会有那千古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老杜的诗时时刻刻将家国天下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个家国,一个王朝,一个天下,一个族群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真可谓为“诗圣”矣!

杜甫也曾风华正茂,也成“一览众山小”,说到这首《登岳阳楼》,就不得不提杜甫的另一首登高名作《望岳》

诗云: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泰山的杜甫风华正茂,登岳阳楼的杜甫早生华发。而这两首诗的开篇,都皆为散文笔法,完全客观叙事和问答笔法。但是虽然为散文笔法,但是诗词格律依旧那么严谨。颔联皆为写景名句,奇崛雄伟的诗句脱笔而出,究竟是什么样的笔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接着颈联,登岳阳楼的老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逐见个体命运的凄风苦雨,而少年时望岳的杜甫颈联则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是说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偏偏归鸟飞入诗人眺望的眼眶里,在此情绪情怀之上,尾联要么一统天下,统一情景之妙,要么绝地升华,再上无边妙境。

所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将个个体的命运与天下家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将青春时代的浪漫与激情,胸怀与气概,极尽升华。所以从平时起到壮景开,从一己情到大情怀,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气呵成,草蛇灰线。所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的创作智慧不过情景二字,而能在律诗之中,能把情与景写到极致,写到化境千古而下,公论为老杜而已。所以杜诗为律诗“千古楷模,万世宗法”,所以岳阳楼上那幅千古名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真是千古定论,诚不我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