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为我国古代三大楼阁之一,自唐宋以来素负盛名,尤其是在范仲淹写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之后,它的名声更加响亮,许多人都把“登临此楼赏洞庭”当作世间一大快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岳阳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貌,它到底改换过几次容颜,发生过多少有趣的故事,很少有人能说清了。岳阳楼的出名,如同黄鹤楼、滕王阁一样,除去独特的建筑、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位置、众多的传说因素之外,还与一些颂扬其身的千古名篇有关。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代代传颂不绝,读后口有余香,字的短文具有如此不朽的魅力,这也算是岳阳楼的一大奇观。掩卷后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他又如何登临岳阳楼呢?从《宋史范仲淹本传》、《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史料看来,范仲淹在26岁中进士后,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当京官、地方官,兴修水利,办过教育,并在陕西一带搞过改革。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并没有机会观赏这座名楼,为何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情景呢?有人认为这不奇怪。一是范仲淹少年时到过太湖,有强烈的水域印象。范仲淹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年)出生于奉吴县(今江苏苏州)仕宦家庭,两岁丧父,其母改嫁到淄州长山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县东长山)富户朱文瀚后,他也随母到朱家生活。范仲淹后来几次到外祖母家,看到过太湖,知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万千气象,并牢牢记在心里。以此移写洞庭湖自然得心应手。二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为使范仲淹作记有所参考,曾送他一册《洞庭晚秋图》。有了这个蓝本,再加适当想象,何愁写不出记文?三是范仲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对岳阳楼当有所耳闻,或听过滕子京信使的描述,联想太湖之景,参阅洞庭之图,以其如椽(chuan)之笔,便写出了《岳阳楼记》。图片来源于网络从相关史籍看,的确找不出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的记载,但不能否认他来过此地。朱文翰在澧(li)水安乡(治所在今湖南安乡西南)当知县时,范仲淹曾随继父来安乡读书,在这里生活学习有四年之久,此地至今尚有范仲淹“读书台”、“洗砚台”等遗迹。安乡距洞庭湖仅百余里,他或到过湖边,或游历过岳州(今湖南岳阳),或途径此地。由于时间比较短暂,那时他也寒微,故不见史籍述录。这种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印象十分深刻,后来滕子京向他约稿,他便满口应允。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他不会向壁虚构,更不会把《岳阳楼记》写得如临其境,如睹此楼。图片来源于网络然而更多的人认为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的的记载不确,至少他没有到过滕子京重修过的岳阳楼,但并不妨碍他能写出这一美文。范仲淹是北宋时文学家,他写《岳阳楼记》,并不着力于细致入微地白描工写,而是以大写意的手法,浓墨重彩,不落窠臼(kejiu)。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达此目的,必须巧妙剪裁,繁简得宜,仅以“增其旧制”四字,表明此楼起废回新,增设规范,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前人之述备矣”,略去了一切不必要的描写。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在情景交融中层层深入,最后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思想。全文读罢舌端润畅,听后耳中清新,而今再读,仍然如晤故人。以上那些说法,也仅是推测,而其中实情,恐难实证。(文章内容来源于《中国文化探秘》码字不易,点个赞再走吧。感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012.html
上一篇文章: 经典相约,唐宋名篇再现二十载辉煌艺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