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比比皆是,然而提起爱国诗人,小编首先想到的始终是那一位以国家的忧乐来决定自己忧乐的诗人,他就是范仲淹,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走进范仲淹。范仲淹的祖上曾经是唐朝的宰相,家中世代为官。然而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由于孤苦无依,所以改嫁他人,范仲淹也不得不更名为朱说。渐渐长大的范仲淹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感伤不已,毅然决然地辞别了母亲,前往南都求学。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读书生涯,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已经博览群书。他特别喜欢儒家经典,并且深刻地领悟了其中的奥义。通过了解自己的家世以及这数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有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想要入朝为官,为国分忧。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范仲淹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不愿意寄人篱下,所以选择孤身求学。后来,范仲淹考取了进士,官居九品。那个时候的他已经能领到了自己的俸禄,因此便把母亲接来奉养。由于他为官刚正不阿,政治清明就被升为文林郎,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去世了。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才将自己的名字改回范仲淹。在小编看来,范仲淹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没有忤逆自己的母亲,虽然不愿寄人篱下但还是尊重了母亲的选择。,母亲去世之后,才从朱说改为范仲淹。范仲淹为母亲守丧后,在应天府留职,晏殊听闻范仲淹颇有才名,于是便邀请他到府学任职,让他主持应天府的有关教务。范仲淹在此期间,严于律己,宽容律人,每次和学生谈论起国家大事,总是有一番慷慨陈词。于是在范仲淹的倡导下,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范仲淹也因此名声更甚。后来范仲淹又向朝廷上书了自己对于改革的一些见解,得到了宰相的赏识。十二月份,皇帝便召他入京,任命他为秘阁校理,这也是范仲淹的仕途真正的开始。范仲淹在为官期间通常都直言进谏,这里小编要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那年皇帝准备率百官在亲店为太后祝寿,范仲淹听闻后认为此举大大不妥,于是就向皇帝上书说这样将国礼和家礼混淆,有损皇上的龙威。范仲淹数次上书,却都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晏殊得知他的举动感到非常的惊讶,于是便批评范仲淹此举太过于冲动,而且会影响自己未来的前途。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为晏殊的批评而放弃这个想法,他据理力争,向晏殊回了一封信,阐述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并且说自己秉公直言,即使会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非常刚正不阿的人,他敢于劝谏,处处为国着想。再后来,他主动向皇上请求离京为官。在那不久之后,便写下了如今被后人称赞不已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散文中不仅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以物喜以己悲的小人。在小编看来,这篇《岳阳楼记》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范仲淹在字里行间包含了自己爱国的真情实感。虽然范仲淹离京之后,相对来说官职大不如前,但是他无论在多么小的地方任职,都能够励精图治,使当地的百姓安居乐业,政治清明。当年他在泰州任官时就曾经调集民众,重修海堰,不仅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而且在日后的旱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地的人们将他们当时所修的堤坝命名为范公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范仲淹其实是一个非常受百姓信赖与喜爱的地方官吏。除此之外,范仲淹对当地实施了无数的政治改革。他没有千篇一律的按照史书上所说的做,反而是根据本地的现状,提出改革的纲领。这些纲领与制度大多都是为民着想,不仅修整了武备,而且还减少了百姓的徭役,使得百姓们的生活焕然一新。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在文学,政治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大好仕途选择离京,调任之后造福了一方百姓。他的作品笔风浑厚,无处不包含着这个铁血男儿的一番浓浓爱国热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