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资源 >> 正文 >> 正文

洞庭湖畔千古名楼岳阳楼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10/8

岳阳楼,古称“阅军楼”,又称“巴陵城楼”,"洞庭驿楼",或称"洞庭连天楼","南楼",到唐朝时期才开始称为“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修建于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

据《三国志》中记载孙权于“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当时东吴名将鲁肃驻巴丘训练水军,为便于指挥和检阅,他一面遵照孙权指示筑巴丘城,一面在西城门上建了一座"谯楼",并命名为"阅军楼"。阅军楼便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自建立至盛唐,是军事要地,闲人禁止进入。到了盛唐,天下太平,百姓绅士才有可能登临游览。此时,岳州治所习惯地被称为"岳阳",所以用地名命名楼阁,“阅军楼”渐渐地被称为“岳阳楼”。但“岳阳楼”真正见于名人诗歌题咏是在唐乾元二年(公元年),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到达巫山时遇赦,来到岳州后兴奋地吟出一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至此,“岳阳楼”这一名称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并沿用至今。

现存的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年),坐东向西,建于岳阳西城墙之上,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楼平面呈矩形,正面三间,周围有连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屋顶是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屋顶上覆盖着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盔顶建筑。

岳阳楼在余年的历史中屡毁屡修。宋庆历四年(公元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因为此时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重建了岳阳楼;并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此次重修后及至清代,岳阳楼又多次进行了修缮。

岳阳楼在遭遇多次的屡废屡修后,其最初形制根据现存的岳阳楼已不可考。而古籍中,对此形制的记载甚少,我们只能从绘画作品中寻踪追迹。历代传世的《岳阳楼图》不仅是岳阳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古代岳阳楼演变的重要形象参考料,对研究岳阳楼建筑形制大有裨益。

宋代有三幅《岳阳楼图》,都比较全面地记录了当时岳阳楼的建筑面貌。

一是北宋范宽的《岳阳楼图》。他的《岳阳楼图》画面远处是竣立的山峰,前景是波涛浩荡的洞庭湖,右侧有几棵巨松。中景可看到城墙一角,岳阳楼便在城墙内。范宽所画的岳阳楼屋角起翘明显,结构简单,是重檐歇山顶建筑。二楼平座与腰檐直接相连,檐柱间设有可开启的直棂窗,腰檐以下被城墙遮挡,其结构无从知晓。

二是南宋画作《岳阳楼图》。这幅画中同样出现了城墙的一角,城上矗立的巍峨楼阁便是岳阳楼。对岸是君山,看过去郁郁葱葱,白云缥缈。背后是耸峙湖边的巴丘,山丘上下林木茂盛,风烟浮动。中间则是洞庭湖和长江交汇的水面,有满帆三只船乘风向岳阳楼飞驶而去。这幅画作重视岳阳楼之景,而非岳阳楼建筑本身,我们从中只能确定宋代的岳阳楼是一座"楼阁式"建筑。

三是宋代院画《岳阳楼图》。不同于第二幅画,这幅画把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以及秀美的风光等作为背景,用画面中央位置细致地刻画岳阳楼全貌。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岳阳楼的主楼是二层三檐,四面突轩,十字脊之四当饰翘首龙吻,中构四角攒尖顶,上置莲花座焰光塔刹。楼建在两层台基上,外面环绕着护栏,四面都有石层台基上,外面环绕着护栏,四面都有石级通达楼内。楼台坐西朝东,一楼正面有六根檐柱,呈一字排开状,中间檐下悬着匾额。二楼有回廊,栏杆内立着四根柱子。二檐与三檐之间有五座斗拱,正面二层台下南侧有卷棚式歇山顶建筑,在树影山石间若隐若现。北面也有歇山顶式房屋,紧挨着台基而建,屋后帆樯林立。图画中的岳阳楼壮阔宏丽,展现的很可能是滕子京重修后的岳阳楼。

到了元代,夏永曾画过两幅《岳阳楼图》,两幅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作品内容大体相同。图画中的岳阳楼建在城墙上,二层三檐,顶为九脊歇山。屋脊饰龙纹,屋顶下有六攒斗拱相托,一、二层脊饰与屋顶相似。一楼四周建有突轩,每面突轩均为歇山顶,突轩内设回廊,每面有檐柱4根,廊柱6根,突轩下亦有6攒斗相托。细部结构因被北面突轩遮挡,无从知晓。二楼内设有门窗,周有回廊,每面有檐柱4根,廊柱8根,回廊下每边有8攒斗拱相托。主楼第一层北面突轩外有一小亭,小亭东面有五级台阶,明间立柱较粗,四周由细木条围护,里面装板,北面有一敞开的槛窗,顶为歇山式。上方小楷书题《岳阳楼记》共23行,末款"至正七年四月二十二日钱唐夏永明远画并书"。从全图来看,形貌蔚为壮观,布局极为严实,反映了岳阳楼的全貌。

到了明代,岳阳楼的形制又有变化。明代诗人李东阳(公元-年)在《书<岳阳楼图>诗后》中写道:"余过岳阳,吴都宪舆壁,吴太守行验修之。为檐二迭,栋宇新构,而阶级不具,未可登眺……比北归,闻楼成而雷火碎其上。太守惧,稍损其高而重复之。今存者仅二叠,然其雄伟固在也。"此诗所题的那幅《岳阳楼图》今天我们已经见不到,但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知道岳阳楼的形态结构确实发生了改变。

明代画家安正文著有界画《岳阳楼图》,以严谨的结构、精确的比例以及笔直劲挺的线条描绘了岳阳楼风貌。在这幅画中,岳阳楼为二层三檐的六边形,六面都有小歇山,顶上置重檐盔顶。楼上四周有明廊环绕,屋里的脊饰有蹲兽,翘首的起翘较前代略高,顶上置宝瓶。一楼东南面建有前轩,有檐柱4根,轩东北面有一长廊。

明代画家王圻也画过《岳阳楼图》,且对岳阳楼的具体形制有过记载:"岳阳楼其制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三檐,高四丈五尺。"这说明此时的岳阳楼是一座三檐的楼阁,平面是十字形。清代时,岳阳楼的形制又几经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楼层变为三层,屋顶变为盔顶。乾隆五年(公元年),岳阳楼重修之后,谢济世曾撰写《重修岳阳楼记》,以“其高五丈,其制三层”简洁概括了乾隆时期岳阳楼的大致形制。

但在清代画家龚贤、石涛的《岳阳楼图》中,岳阳楼仍保持了两层的形制。

龚贤(公元-年),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首。在他的所绘制的《岳阳楼图》中,岳阳楼为重檐盔顶,建在城门之上。主楼为二层三檐,顶部四面攒尖,无脊饰,檐面平缓,建筑结构比较简单粗糙。顺治七年至康熙二十八年的39年间,岳阳楼的主楼三次毁于火灾,又三次重修,修复工程仓促,因此建筑不甚精到。据推测,龚贤所绘《岳阳楼图》很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该画作与其上题诗情景交融,营造出质朴清新的气氛,以及别具一格的独特风貌。

与龚贤同时代的画家石涛也画过《岳阳楼图》。在他所绘制的《岳阳楼图》中,岳阳楼均建立在城门之上,主楼为二层三檐,檐面平缓,建筑结构简单。

从现存的10多件《岳阳楼图》来看,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构形制几经变易。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由宋至清初时期的岳阳楼建筑形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二层三檐,重檐十字脊歇山顶,四面突轩,状如十字,也就是宋画院《岳阳楼图》所描绘的形制;二是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局部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各有特点,总体来说与元代夏永《岳阳楼图》所描的形制相仿;三是六边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如同明代安正文《岳阳楼图》所描绘的形制。这三种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便是一、二楼环以明廊,使于游人休息和观景。

现在保存下来的岳阳楼建在城墙平台上,为三层三檐十字脊盔顶建筑。这种三层形制始于清康熙年间,与仙梅亭、三醉亭呈"品"字形格局,形成于光绪六年的重建。作为江南三名楼之一,岳阳楼称得上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杰出作品,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和美学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