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散文家(分别为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中,宋人占了六个。范仲淹虽然没有列入其中,可《岳阳楼记》一文,诞生至今,八大散文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社会影响,未有超越《岳阳楼记》者。后世之人评价其为“宋代散文的压卷之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蕴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岳阳楼记》的创作
庆历四年(年)春天,滕宗谅因为“公使钱”一事,被保守派揪住不放,经历了一次贬官之后,又被贬到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忠君报国的滕宗谅,一度牢骚满腹、悲观失望,在老友范仲淹的开导下,逐渐从怨恨的心态中走出来,积极清除弊政。一年之后,岳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局面。
滕宗谅于是决定扩建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岳阳楼(今人大多只把岳阳楼作为旅游景观看待。其实当时的岳阳楼建在西城墙上,还是城池防守的重要所在,用于瞭望、射击等。滕宗谅当时规划中的工程还包括修筑用于防洪、泄洪的堤堰。),所需要的经费没有动用国库的储备,也没有让民众捐款,而是妥善地利用了民间长期存在的一些“呆烂账”。有些霸道之人有钱却不肯还欠别人的钱,既影响社会的稳定,还破坏社会的道德环境。滕宗谅于是让债权人将借款凭据交给官府,由官府去催款,催还之后,一部分归债权人,另一部分作为修楼的费用。滕宗谅采用先礼后兵的办法,先让人在岳阳城内的通衢大道张贴限期还款及逾期处罚的通告,然后拿几个逾期之后仍然不还款的“钉子户”开刀,将他们捉拿到官府,其家属赶忙还款赎人。其他欠款人见状,也慌忙还钱,修楼需要的经费很快筹够。
庆历六年(年)春天,岳阳楼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洞庭湖边,成为岳州的标志性建筑。民众争先恐后登上岳阳楼,一睹附近的胜景。看着自己一手主导修成的岳阳楼,看着喧闹的民众,滕宗谅站在楼上,遥望君山、长江、洞庭湖,长久以来郁结心中的闷气顿时四散开来。他随即想到应该让远在邓州做官的老友范仲淹也与他分享这一美景,应该让老友写一篇关于岳阳楼的美文,毕竟老友少年时期在洞庭湖边生活过。二人以前喝酒闲聊时,范仲淹会不时提起自己少年时期在洞庭湖边游玩的时光,会说起无边无际的洞庭湖、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于是滕宗谅马上修书一封,并附上他人所绘的《洞庭晚秋图》一幅及一大木桶君山银针茶,派手下人于六月十五日飞马送往邓州。
滕宗谅写给范仲淹的这封信很长,他特别强调江南的几大名楼中只有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等名震天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关于名楼的名记。如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记》,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成了滕王阁的代名词。滕宗谅也希望借助老友的如椽巨笔,使岳阳楼能够楼以文名。
滕宗谅写信给范仲淹,说:“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庆历朝做过参知政事,还主持了新政。“庆历新政”最终失败,范仲淹被贬为邓州知州。时年正月,范仲淹刚刚到达他心仪已久的邓州。七月,继室张夫人又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第四子范纯粹),老来又得贵子的范仲淹满心欢喜。范仲淹读了滕宗谅的来信后,又仔细看了《洞庭晚秋图》,他就开始打腹稿,默默地回顾洞庭湖在自己少年时期的记忆,回顾自己与滕宗谅同中进士之后交往中的点点滴滴,回顾老友的音容笑貌。
农历九月十五的邓州,已经开始有一些凉意。晚饭后,院子里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范仲淹先让仆人去准备一杯红茶、一杯邓州产的老酒,并准备好笔墨纸砚,在院子里散了一会儿步,他朝着岳州所在的南方,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慢步走进书房。范仲淹盯着墙上挂着的那幅《洞庭晚秋图》,又仔细看了一会儿,然后开始动笔。(范仲淹在邓州期间的文章,最脍炙人口的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在“春风堂”写就的《岳阳楼记》。)
古文观止卷九
第章《岳阳楼记》
范仲淹先写下文章的由来,写得很简短。但是他相信,文章传出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八个字,就是他对老友政绩的最好概括,也是对保守派的最有力回击。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写作缘起:
(一)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庆历四年:年。庆历,宋仁宗年号(—)。
滕子京:名宗谅,字子京。河南人,范仲淹同年进士。巴陵郡:即岳州。
越明年:越过第二年,即第三年的意思。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过了一年后,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其旧有的规模,在上面刻上唐代贤士和当代人的诗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以表示纪念,本文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无论对范仲淹个人,还是对宋代知识分子阶层,或者是对宋以后的知识分子阶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时,范仲淹“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所以,滕宗谅不远千里,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也欣然同意。文章送达岳阳后,滕宗谅又请苏舜钦书写、邵餗篆额,时人称滕宗谅政绩、范仲淹文章、苏舜钦书法、邵餗(饣束)篆额为“四绝”。
《岳阳楼记》中间写登岳阳楼览洞庭湖景色,阴晴或季节不同,风景各异,心情也不一样:
切入正题的第二段,范仲淹用如椽巨笔去描述岳阳楼所处的广阔山水背景。他认为,君山与洞庭湖山水相连,景色旖旎,气势磅礴。洞庭湖有了巨龙一样的长江,北通巫峡,可以到达大宋富庶的天府之国;向南可以欣赏潇湘的美景。
(二)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浩浩汤汤:水流宽阔浩瀚。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潇湘:潇水和湘江河流后流入洞庭湖。
迁客骚人:被贬谪迁徙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屈原写《离骚》,后世便称诗人为骚人。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都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早晚时阴时晴,那景象真是变化万千。这是岳阳楼最宏观的雄伟景象,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非常详尽完善。然而,洞庭湖往北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都曾在这里聚会流连。他们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会没有差别而各自浮想联翩?
第三段和第四段则写岳阳楼在两种截然不同背景下的自然景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的梅雨季节,其所引发的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悲怆之境,实际上隐含的是滕宗谅和范仲淹等庆历新政的改革派在保守派的屡屡打压之下,胸中的郁闷、憋屈。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