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澧县的遇仙楼,可能有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来历,关于它的介绍,今天仍存在一些谬误。
遇仙楼位于澧州古城墙东南城垣之上,因平面呈八方形,民间称之为八方楼。它是八角攒尖顶木构建筑,直径五丈,高达七丈,由二十四根柱子支撑。三重檐,盔顶式,檐角高翘,遍挂风铃,风起时叮当作响,清脆悦耳,覆琉璃绿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内置木梯,整个建筑都是榫卯结构。遇仙楼往北十余步就是沧堰和遇仙桥,现在属于弘毅小学校区。
遇仙楼上的牌匾却写着澧浦楼,可能是暗用了屈原的诗句,虽说不能算错,但到底跟那久远流传的遇仙传说,却没有了丝毫联系。还有人说遇仙楼是什么奎星阁,这可能是从清代《直隶澧州志》那幅澧州志图里得来的名称,因为在清代志书里,曾经清楚地记载了雍正十二年(即年)修文庙,曾经将遇仙楼“移去”,在原址只留下了磉石。后来可能重新构建,一度叫做奎星阁,这个名字跟遇仙旧事,可以说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遇仙楼的历史,有的人说是建于南宋乾道年间,也就是公元年到年间,但据史书记载,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澧州目前存世最早的《嘉靖澧州志·名胜纪》里就清清楚楚地记载了遇仙楼的由来:“在遇仙桥南,东城址畔。正德庚辰(也即年),知州余珊创建。”我们从余珊的《遇仙楼记》里,可以明确知道他建楼的缘起。余珊是安徽桐城人,到澧州任地方官时间很短,只因为他有感于遇仙桥的故事,在维修了学宫和遇仙桥后,手头还有盈余,于是就兴工建造了遇仙楼,还撰写文章来讲述他这么做的理由。
其实澧州遇仙楼的传说,我们现在可以考见的最早资料出于宋代。只不过这个长官遇见神仙的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而且每个版本的内容都有所不同。
南宋时期,浙江金华磐安人王象之写有一部《舆地纪胜》,他在书中引用《澧州图经》讲到了这个故事,说陈辅镇守澧州的时候,有一个道人不回避太守的仪仗队,结果被抓住责问。这个故事说澧州太守是陈辅,陈辅确有其人,是唐代人,这个人写过一部《聿斯四门经》,而道人吕洞宾也是唐朝人,这样说起来,遇仙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唐代的澧州。
在《全唐诗》里,也收有吕洞宾这一首诗,只说真人行走在巴陵市,太守怒其不回避,并没有说是澧州。巴陵市应该是如今的岳阳,地点完全变了,长官也无名无姓。同样嘉靖《常德府志》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朗州,也就是今天的常德。
当余珊就任澧州长官的时候,一定对这个传说非常感兴趣,所以他在《遇仙楼记》里,详细地描绘了全过程,甚至将故事的发生年月日都清楚地写了出来,说太守乔逊遇见神仙吕洞宾的那一天,是宋乾道初年三月二日或三日,也就是古上巳节。余珊感叹说,这件事是有是无,已经不可知晓了,但是这传说已经流传了三百多年。
正德年间他改守澧州,首先维修学宫,再维修遇仙桥,在桥边又另起一座高楼,将各种题咏记录在楼上,桥因为遇仙而命名,楼也就以此为名。余珊无疑是想效仿岳阳滕子京维修岳阳楼留下名胜的旧事,也为澧州留下一座名楼,故而他还自己写了一篇《遇仙楼记》,不能不说他确实也达到了他的目的,这座澧州第一名楼与它的传说一直流传到如今。
遇仙楼在以前算是澧州高大巍峨的建筑,在百姓心中,也成了一个地标和澧县的象征。相传还有一个笑话故事,说四川有个吹牛大王,来到澧县县城,遇到一个貌不惊人的放牛老人,两个人相约看看谁最能吹牛。四川人看澧县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高山,不禁随口说道:“四川峨眉山,离天三尺三。你想上天去,只要手一扳。”那个放牛老人听了,不屑一顾地用手朝遇仙楼方向一指,说道:“澧州遇仙楼,修到天上头。你想上天去,还得往下走!”四川吹牛大王一听,知道遇见了对手了,气焰顿时就灭了。
明代有一位文人熊浃,他有一首诗歌,是这样写的:“千年遗迹在南州,形胜还应著此楼。烟霭色通衡岳晓,水云光绕洞庭秋。停骖是日真奇遇,挂剑何年说浪游。醉拍栏杆成一笑,乾坤漠漠总浮沤。”诗中不仅描述了遇仙楼无限绮丽的风光,还提到了千年遗迹的传说,让我们感到了澧州历史的悠久厚重。当初余珊修建遇仙楼之时,就将很多诗文记录在楼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度毁坏,那些诗文今天留存已经不多,但是从明代一直到今天,遇仙楼依然是澧县令人瞩目的文化遗迹,被我们所热爱和吟咏的对象。
如今,我们穿过遇仙楼有回廊,爬上旋梯,拾级而上,可以看见面貌焕然一新的城市,前有栗河静静流淌,隔河可以看见晚唐诗人李群玉的故居,凭栏远眺,澧县县城风光,一览无余。高楼凌空,左拥关山,右临彭山,前横澧水,远陈平原。先贤有联描绘这景色:“山色西来幂危堞,江声东下逼层楼。”又说:“远水帆樯高阁外,危城鼓角夕阳中。”
澧浦楼和岳阳楼跨洞庭而东西双峙,在岳阳楼上,有幅长联:“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而澧县遇仙楼,与之遥相呼应,也挂出了一幅对联:“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
澧浦楼历史悠久,是古澧州的象征与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澧州历史变迁及古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证据,年被评定为国家古建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来源:彭山景区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