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渔家傲》,每个人上学时都背诵过,但他自己有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未必每个人都了解。
写下“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这样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概不一二见……”
身为名士、能吏、名将、千百年难得的大臣,兼具才华、器量和忠义。当年一个寄人篱下的苦孩子,何以能达到如此境界?
范仲淹的祖上,三代在吴越国为官,落籍苏州吴县。父亲跟随国王钱俶降宋,不幸早逝,撇下了孤儿寡母,当时范仲淹才出生五个月。
母亲无人依靠,再嫁给山东长山朱氏,范仲淹也就姓了朱,名说(yuè)。
养父是个官员,前妻已经病故,膝下原有三男二女,范母带着儿子嫁过去,又生了三子,家中人丁兴旺。朱家本来富裕,自从养父退休后,经济条件逐渐下降。朱氏兄弟挥霍惯了,仍然铺张浪费,范仲淹从小节俭,因此出言规劝。朱氏兄弟却说,我等花朱家的钱,关你何事?
这话一进耳朵,范仲淹惊骇不已。过后暗自打听,有人便告诉他:你是姑苏范氏之后,随母亲来到朱家。
身为人子,却不能继承先人姓氏,少年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从此以后,自立的渴望有多强烈,奋斗的决心就有多坚定。
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唯有发奋学习。养父为人不错,支持他走读书成才的道路。母亲不但亲自教导,更是倾尽所有予以资助。
山东有座长白山,山里的醴泉寺,来了一位饱读诗书的高僧宝志,范仲淹慕名进山求学。
朱家不宽裕,而且他不愿多沾家里的光,在寺中住下后,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范仲淹每晚取粟米两盒,煮成一锅粥,一夜过后,粥凝结起来。然后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充作主食。
吃得太清淡,哪有力气苦读?幸好山里有的是野菜:韭菜、葱蒜、山芹……每日摘下十几根,倒半盅醋,搁点盐,边蘸边吃。
粥块加野菜,吃了三年。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由来。
苦不会白吃,书不会白读。范仲淹山中修学之际,参加县里的学究科考试,被举为“学究”。
宋代学究科是科举的一种,只考儒家经义笔试,难度与含金量比进士科低。无论如何,奋斗路上终于跨出第一步。
长山当地出了大人物,监察御史姜遵。他衣锦还乡的时候,朱氏子弟等乡人上门拜见求赏识。
姜遵性格刚严,交际应酬比较淡漠。然而正当宾客们纷纷告辞离去,人群中的范仲淹却被单独挽留下来。
大佬把小伙子带到后堂,郑重介绍给妻子:“朱学究虽然年少,奇士也。他日不但会位至显要,更将扬名于世。”
那天,姜遵夫妇摆下酒菜,热情款待这个忘年交。明明只是同乡,却如有骨肉之亲。
我们不知道姜遵哪来的先见之明。或许听说了范仲淹励志苦学的事迹,或许欣赏范仲淹落落大方的君子气度,也或许,受过磨砺、胸有大志的人,就是显得卓然不群。
功名在手、贵人青睐的范仲淹没有满足于一点点小成就,脚踏实地完成庙里的学业,又辞别亲人,前往应天书院深造。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由南都学舍、睢阳学舍发展而来,为宋初著名学府。范仲淹在此求学期间,不分昼夜地刻苦攻读,未尝解衣睡过一次舒服觉。每每感到头昏脑胀,便以冷水泼一泼脸,继续用功。
远离家庭,生活条件更为艰苦。在山里的时候,还能每天四块粥,如今则连粥都吃不饱。常常强忍饥饿等到太阳偏西,才吃上一顿粥,熬过一天。
那个时候,他已经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
五年后,学业大成,贯通儒家六经,慨然有兼济天下的大志。
二十七岁,范仲淹考取进士,一跃身登龙门,亲眼见到了宋真宗皇帝。
他早就有机会目睹皇帝真容。在书院学习的时候,真宗曾带着百官去亳州朝拜太清观。商丘距离亳州不远,同学们纷纷赶去瞻仰天子,范仲淹却还是稳坐冷板凳,手不释卷。别人感到奇怪,他淡然一笑:“要见皇上,就去金銮殿。”
今天耐得住寂寞,来日才能阅尽繁华。
科考落下帷幕后,范仲淹从九品的广德军司理参军做起,掌管刑狱案件。
此时有职位有俸禄,不但足以自立,还能照顾亲人。就在他打算接来母亲奉养的时候,养父去世了。母亲说,我立志守丧,三年后你再来接我。
三年后,母子团聚,从此孝子承欢膝下,贤母颐养天年。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苦尽甘来。
直到二十九岁,进士、参军朱说才归宗复姓,更名为范仲淹。
承继了范氏的香火,朱氏的养育之恩不能不报。古人重身后之名,因此范仲淹官至显位后,首先用朝廷对自己的加恩,替养父换了个“太常博士”的追封。此外,朱家的祭葬大事,都由他承担。朱家的三个子弟,依靠他而荫补为官。
报了朱氏的恩,还要惠泽范氏。他又在姑苏城外购买良田数千亩,作为义庄。义庄所产,全部用以资助范氏族人。苏州赏枫胜地太平山风景区,现在有范仲淹纪念馆。
儒家伦理,最重“亲亲”,即亲爱自己的亲人。范仲淹对范、朱两族照顾周全,完美地遵循了当时的道德规范,被世人所称颂。
范母早年不得不改嫁,身后事令人唏嘘,范氏、朱氏都拒绝让她与两任丈夫合葬。范仲淹无奈,只得在洛阳伊川县购置墓地安葬母亲。多年后,范仲淹也长眠于母亲的下首。历经艰难困苦的母子俩,从此在地下互相陪伴。
苦孩子通过发奋学习,小至改变自己和亲人的命运,大至肩负改变世界的使命。这就是范仲淹的成长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