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孙春燕)日前,由厦门筼筜书院、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厦门白鹭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顺利举行。
此次论坛主题为“国学·书院:新挑战新发展”,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由筼筜书院主会场与台北奉元书院、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两个分会场进行连线,分别由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山长王维生,台北奉元书院理事长刘君祖,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陈韦铨主持。
三个会场的百余位两岸学者相聚云端,交流切磋,具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人文思考、国学智慧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学与现代生活方式、国学现代化的研究途径、新发展阶段书院的创新发展等议题,为延续两岸文脉,增进两岸文化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两岸连线共话传统文化新发展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坚持举办12年的国学论坛顺应传统文化发展大趋势,认真贯彻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可以说是今后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台湾中华奉元学会创会理事长、台湾暨南大学荣誉教授徐泓表示,传统文化新形势已经出现,从救亡图存到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了民族自信就有中国的话语权。两岸应该合作共荣,为世界文化贡献中国智慧。
北京大学人文讲习教授陈鼓应已经连续10年参加国学论坛,他表示今年在台北会场参加,一如第一次参加论坛,追忆老朋友,追寻中国文化的汇通。
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郑卜五表示,自己从参加筼筜书院开院典礼和第一届国学论坛至今,10余年来计有上千位两岸学者相聚筼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彼此都有着深厚的渊源,两岸连线共和共荣。
抗疫中彰显中华文化底色
受疫情影响,原本一年一届的国学论坛于年暂停一年,在抗疫过程中,中华文化也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力量。
“抗击新冠疫情,是中国的积极有为,其背后有着中国文化‘爱’与‘敬’的精神力量支撑。”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中国抗疫中“爱与敬”的文化底色》中指出,疫情之下涌现了许多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甘于奉献的事迹,体现了仁爱神韵。自古至今,中国人始终以爱与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以善治善政凝聚人心、协同人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教授蔡家和在《新冠疫情下世界局勢之儒学省思》中指出,面对新冠疫情来得凶险,世界秩序俨然受到撼动,中国儒家源远流长而于人文精神与秩序上的擘划、调适和稳定等作用,显得十分可贵。
“疫情给了现代人一个生活重构的机会,即对美的重新认识,重建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厦门理工学院讲师陈永宝在《临场感与整体感:疫情环境下的风景美学省思》中认为,利用风景论中临场感与整体感的重建,恢复人在世界中生命本有的状态,是化解疫情期中各种不适及冲动行为的一把钥匙。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所教授陈政扬在《后疫情时代的庄学反思》中指出,当防疫解封时,吃喝玩乐四大领域中的各种报复性出游与消费,反而可能是再一次引发疫情的高度危险因素。如何使民众不只是行动上配合防疫,而是在心态上也能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社交活动,避免群聚的危险。可以从传统文化中中吸取营养排解焦虑,进一步坦然面对疫情所蕴含死亡的不确定性。
中华优秀文化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专家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够为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服务。
“人的发展始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中心问题。”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在《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结合点》中指出,在中华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看来,整个世界天人合一,以人为重。人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论题。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思考人的发展问题,都以人性为基点,以人性的自觉和实现为逻辑基础。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冯兵在《“乐”:儒家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实现路径》中指出,以“乐”为中心建构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即为“乐治”,其对民众情感需求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传统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善治模式。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盖建民指出,提倡文化自信,就是要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要找寻到文化根基,并把文化自信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才会逐渐形成富有内涵的不可动摇的自信力。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发贵在《儒家与古代中国的凝聚》中提出,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实际来看,促进华夏民族的团结和凝聚,推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的内在原因是儒家文化。“基于观察,我们以为儒家文化为古代社会的融合提供了一种极具感召力与号召力的思想理论,它在心灵上使亿万人民彼此认同与亲合,为人们的彼此沟通与认同创建了一条坚实的纽带。”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大明说,在新时代深入借鉴传统文化思想之精华,运用于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日的大学教育有着过度专业化与市场化的问题,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武夷学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黄柏翰在《传统书院精神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启迪》中指出,宋代书院教育的精神在于强调人格修养与道德实践的人文精神,呼应了当代通识教育追求全人教育的理念。书院精神的提出,能够提升人文教育的高度,并对人生的价值取向做出指导与建议。
台湾孔子协会创会理事长、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博士指出,面对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活化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人文国学传承,建构新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他提出,可以全方位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策略,兼顾语文能力、人文涵养与品格熏陶,透过主题式的实验教学,逐步提出实际的教学教案,从而让国学进入家家户户。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网培中心特聘教授孙艳红提出,国学经典是立德树人的最本质依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的重要载体(如收入中小学教材),有利于学生处理好成长中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各种关系,更有利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传统经典推广中心副主任刘艳超在《传统经典诵读与创新教育》中认为,在当前的相关教学中,应当有效地引导国学经典等内容,从而在最大限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作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较好发展。
“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牢固树立文化自信的民族观,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股清流。”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传统经典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梅在《慕圣崇贤习经典,推陈出新诵华章——浅谈学习经典和诵读经典推广》中指出。
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在昨日论坛开幕式上,筼筜书院国乐社的师生表演了儿童朗诵《诗经·木瓜》、古琴花艺《释谈章》、古琴太极《流水》、琵琶诗朗诵《岳阳楼记》等节目,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近年来,筼筜书院不断创新传统文化课程,书院少儿美学老师陈纯丁为孩子们设置的少儿国学花艺便是一门围绕植物的通识课程,包括礼仪、艺术、美学、人文元素等,旨在以植物为媒介诠释其文化内涵,指引孩子们体验自然奥妙,感受人文趣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坚定广博学习的信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