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优势 >> 正文 >> 正文

文言文中最重要的6个虚词用法总结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5/2/16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处有哪些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3497115202268129&wfr=spider&for=pc
前言之前,通过每天的文言文,陆陆续续讲解了一些文言知识,但是有些零散,不够系统。今天,对文言文中最重要的6个虚词的用法进行总结,大家可以先收藏起来,以便日后查阅。文言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文言虚词可以做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第一类: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而、其、以、于、为”,下面就详细讲解这六个重要的文言虚词。之助记口诀: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一、代词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多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她/它们”、“这”等。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狼》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指代千里马)——《马说》属予作文以记之。(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中心语)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2、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之+谓语)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宾语+之+谓语)例:何陋之有?——《陋室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中心语+之+定语)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而助记口诀: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一、主要作连词用,一般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2、承接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例: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3、转折关系: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可译作“但是”、“然而”、“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5、修饰关系:“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默而识之。(“默”表示“识”的方式)——《论语》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醉翁亭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二、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2、“而后”,相当于“然后”。例: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例:既而儿醒。——《口技》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4、“而或”,相当于“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其助记口诀: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那”来近指“这”,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马说》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以助记口诀:“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三、作动词,可译为“认为”。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四、特殊用法,同“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于助记口诀: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其一犬坐于前。——《狼》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图片王纳谏》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译作“比”、“胜过”。例: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4、表原因。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5、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译为“被”。例:受制于人。为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向”、“对”等。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替”、“给”等。例: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作“因为”、“为了”。例: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表示被动,译作“被”。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动词1、表示“当作”、“作为”。例: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2、表示“成为”。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表示“是”。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4、表示“担任”、“做”。例: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以上就是最重要的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如有问题,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谢谢!(本文完)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