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清风,自古都是登楼望远好时节。
杜甫五十七岁作《登岳阳楼》,寓家国身世之感,令人感叹唏嘘。又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登乐游园》、赵嘏的《江楼感旧》……所谓登高必赋,曲折迂回之中,见足以见得诗人们登楼思绪。
登楼风景独好,滋生出了无数的文学佳作,为什么古人独爱登楼?
北宋夏明远《楼阁图(笔耕园)》。图源全画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人登楼的这种活动,往上追溯,要从“建安七子”王粲说起。流传千古的名作《登楼赋》,便是出自他手。据考,中华文学史上,通过登楼感怀一述思乡之情的,当从此篇始。
王粲文学成就在“建安七子”中造诣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
明王问《建安七子图》。图源国家人文历史,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起此人,与湖北有不解的渊源。王粲本是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城)人,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才学过人,学者蔡邕非常赏识他,想请他担任黄门侍郎。但是当时长安战乱,王粲只好南下荆州依附刘表,却并没有得到重用。
于是,不被重用的王粲客居荆州十三年。公元年秋天,王粲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兴许是想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许是思念故土的感伤,在迁居长安以后,又被迫客居荆州,离高平千里之遥,所有的感伤都化作了登楼时的愁绪。举目四望,百感交集,王粲写下了《登楼赋》,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思念故乡的心情和对国家安定的希望。
“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但似乎却无心欣赏,“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乡愁深深,何日可以归乡呢?
湖北襄樊仲宣楼和王粲雕像。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图源CFP。
王粲的《登楼赋》开创了登楼怀乡的传统,因此后世诗人也多以“王粲登楼”为典故——有金代元好问“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元稹“登楼王粲望,落帽孟嘉情”等句,表现游子羁旅他乡、心怀故土的至深之情。
登楼,起源于古人的“登高”传统,比如孔子就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是山往往不在城市之中,而形胜之地囿于地方的限制,然而登楼却成为了登高的最好方式。古人登高远眺,不仅可以目极万里,而且能思接千载,其实登高的重点往往不在于人的“增高”,其重点和精髓在于志存高远,因为“站的高,所以看的远。”
在诗作中,最为显著的“登楼达人”当属杜甫。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有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也有将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
或许杜甫本身就代表着悲情的诗句标签,甚至专门作一首名字就为《登楼》的七言绝句——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明安正文《岳阳楼图》。图源中国历代名画鉴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杜甫也曾回顾王粲的秋日登楼,作“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仿佛两个知己穿越时间,共同抒怀着戎马山河,一展抱负的高远志向。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或许在杜甫一生之中,哀伤而不得志的苦闷时常有之,在某个秋日,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他也曾与王粲一般不断追问自己,何时可以一展心中万丈抱负?
诗作于广德二年(),这已是在蜀地的第五年,所以诗中称“伤客心”,即伤自己的心。在诗作的前一年,肆虐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甚至攻陷都城长安,连皇帝都不得不逃离,虽然名将郭子仪随后收复了长安,但吐蕃又攻占了四川北部的好几个州,“万方多难”,破碎山河。
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与其说是诗人们登高望远,不如说是登高见天地见自己,在宇宙的高远之处,双目凝神,静问天地之大心中真意,这是诗人们纯粹的心邂逅了登高的辽远,于是抒怀了自己志存高远的微小心愿,这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和赤诚,也是登高的“东方含义”。
登楼的意义很奇妙,如果你觉得登楼的含义是抒发苦闷,只有满腹愁思,那就太小看这些“爱折腾”的诗人们了。
登楼其实也是“社交打卡”的聚会项目!诗人们一起登楼望远,游目骋怀,吟诗作赋热闹非凡。
清吴宏《江楼访友图》。图源澎湃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登楼登的也可以是一座热闹的楼、聚会的楼。李白月光舞起广袖,“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登斯楼,斯酒宛如从天上来,一杯一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刮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随之而回。于是范仲淹在此间把酒临风,忘了人间忧愁事。
同样喜爱携友登楼饮酒的也有明朝诗人李东阳,登岳阳楼作诗“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李东阳与好友登上岳阳楼,洞庭湖浩浩荡荡,月亮从山谷里升起,就像远山为诗人衔来一枚圆月,衣袖飘飘,在微醉中舞着衣袖乘兴而归。
黄鹤楼亦是一座热闹的友谊之楼。诗仙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白居易《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中写道:“江边黄鹤古时楼,劳置华筵待我游。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登楼也是聚会的楼,是雅致的楼;《江南曲》元末明初诗人刘基作:“洞庭湖色碧于蓝,潇湘日融花欲酣。黄鹤楼中留醉客,懒人天气是江南。”黄鹤楼是文人们饮酒酿下灵感的楼,也是他们放怀的自由天地。
武汉黄鹤楼。图源CFP。
登楼,登的到底是什么?
它可以是远阔的兼济天下,也可以是兴致勃勃的放歌饮酒。
独上高楼,中国人的“哲学时刻”,名楼新生,文化常存,历代名人打卡并题写的诗句,使得这些名楼在实体建筑之外,更超脱成为了一种近乎于永恒的文化符号。登楼,是一座心中的楼。在天地间见到了自然,或许也见到了那个久违的纯粹的自我。
初冬天晴,越长江,登黄鹤楼,凭栏远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与诗人们一同畅想天地之妙意,观望着这座城市的岁岁年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