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脉书画博物馆“青藤不朽”特展侧记
仲夏,位于越城区越西路上的华脉书画博物馆古雅宁静。“青藤不朽——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特展”正在这座园林式博物馆里举行,展期从5月19日至8月20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联翩而至。
无疑,徐渭书画艺术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绍兴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的两场展览:徐渭艺术馆的“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华脉书画博物馆的“青藤不朽——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年特展”,一家公立艺术馆、一家民营博物馆,珠联璧合,展品集合了全国国有博物馆和私人藏家的徐渭书画精品,观者如云,成为今年全国文博系统现象级展览。
一次面向全球的
借展行动
●记者沈卫莉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次面向全球的
借展行动
年初,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的各项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华脉书画博物馆馆长项志峰陷入沉思——绍兴民营博物馆,该如何致敬徐渭?
筹划举办一场徐渭作品书画特展,向公众展示民间的徐渭精品!项志峰的底气在于:“华脉”的古书画收藏,在全国非国有博物馆中有极高的知名度。4年前,“华脉”还出版了《徐渭卷》一书,对徐渭的民间书画藏品有所了解。
企业家出身的项志峰,做事雷厉风行,为了将设想变成现实,他动用几十年在收藏界积累的人脉,向全球藏家征集徐渭作品。
“徐渭诞辰周年,绍兴想办一场徐渭书画作品展览,向你借作品来了……”
“可以可以,随时来取。”
买好保险,写下借条。项志峰坐飞机来回,取来徐渭书画作品。
“奔波了整整一年,个中艰辛,难以言说。”但是随着借展工作的展开,项志峰很快发现,能征集到的徐渭作品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在于:徐渭作品的存世量本就不多,不少精品早已进入国有博物馆馆藏;徐渭赢得身后大名,导致市场中现存大量赝品;还有因新冠肺炎疫情之故,项志峰与美国、日本等地藏家说好的3幅徐渭作品,无法亲赴面取,不得不放弃。
沟通、过眼、请专家学者去芜存菁,最终确定参展的徐渭作品只剩下11件。如果仅以此办展,体量略显不足,展出效果也达不到预期。
作为常年出入古书画拍卖领域的知名人物,项志峰与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很熟稔。一次晤谈中,项志峰谈到徐渭特展时,有专业人士建议,策展思路可以创新,譬如以徐渭为主线,展示其师友、追随者的书画作品,纵向梳理挖掘徐渭如何成为徐渭的原因,他的影响力又是通过何人延续至今,让观众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这位天才的艺术脉络。
公元年,徐渭69岁,他写了一首诗《题青藤道士七十小像》:“吾年十岁栽青藤,乃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写藤寿吾寿,他年吾古不朽藤。”从“栽青藤”、到“花甲藤”,再到“他年吾古不朽藤”,徐渭对自己的艺术才华极其自信。
项志峰在对徐渭生平及其交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后,将展览取名“青藤不朽”,参展作品扩充到30多件。除了11件徐渭书画作品,展出的还有20多件“影响徐渭的人”和“徐渭影响的人”的书画作品。
一场小而美的
徐渭特展
华脉书画博物馆,一座面积多平方米的中式园林式建筑,里面修
竹扶疏,鱼儿游弋,推远尘世的喧嚣。
“青藤不朽——纪念徐渭诞辰五百周年特展”在这家民营书画博物馆4号展厅展出,展陈分为3个板块:“循循其本”、“灼灼其华”和“绵绵其瓞”。
“循循其本”展出的11件书画作品,作者是那些影响徐渭书画艺术的人。
第一件是王阳明的草书《若耶溪送别诗》,近代书法家郑孝胥形容这幅作品“劲逸极可喜”。徐渭曾盛赞王阳明书法,并说“新建先生(王阳明)以人掩其书”。
接着是明代著名画家林良的画作《芦汀双雁图》、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号石田)的《山水、花卉四段锦手卷》、明代书法大家祝允明的草书《韩愈诗卷》。
徐渭25岁那年,在苏州亲见过“吴门四家”的画作真迹,以及祝允明、王宠等书家真迹,由此大大拓宽了他的取法结体视野,尤对祝允明的书艺极为钦羡,称“祝京兆书,乃今世第一”。
展览还展出陈淳的《花卉册》和《玫瑰图》,陈淳号白阳,与小其38岁的徐渭,共同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大变革,被后人并称为“青藤白阳”。
沈仕的《富贵牡丹图》、沈炼的《出水图》、沈明臣的草书《自作诗卷》等作品,不同于徐渭狂纵的画风,老实规矩,显示出读书人的本色。
“灼灼其华”,展出徐渭作品11件,其中书法6件、画作4件、诗稿1件,从数量上称不上繁花似锦,却无妨慢慢欣赏。
徐渭的书法作品,有行书《四时读书乐题壁》、草书《李白诗卷》、行草《书王维诗卷》、行书节录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等。
自称“吾书第一”的徐渭,以行草书称绝,他将情感诉诸于笔墨,以笔墨表达情感。袁宏道尝云:“(徐渭)论书法而论书神,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
此展展出的4幅徐渭画作为:《桐荫茗诗图》《竹榴图卷》《荷菊图卷》和《竹石牡丹图》。《桐荫茗诗图》是徐渭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人物画。后三幅是写意花鸟画,点染勾勒、豪放泼辣,水墨淋漓,再现写意花鸟大家的风范。
“绵绵其瓞”,展出作品11件,作者从晚明到近代,都是“愿入青藤门下”的画坛健将。
11件作品中有八大山人的《松鹿图》、石涛的《山居图》和《一片虚灵图》、郑板桥的《墨梅图》、吴昌硕的《茶花图》、齐白石的《芭蕉图》、潘天寿的《睡鸟图》等,足见徐渭书画对清代乃至近现代艺坛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幅令人欣喜的
文化图景
6月的一天,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馆长王薇夫妇到徐渭艺术馆参观“畸人青藤”展,又获悉华脉书画博物馆也有一场徐渭书画展,便欣然在绍兴住下来,第二天继续观展。两人对绍兴两家博物馆的徐渭作品展赞不绝口,认为“畸人青藤”与“青藤不朽”珠联璧合,各有韵味。
中国美院的不少学子,更是在“华脉”一待就是一整天,直到关门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们参观“青藤不朽”特展后,发现博物馆的另三个展厅,一号厅“源远流长”,展出历代花鸟名家作品,二号厅“居高声远”,展出清朝历代皇帝的书画作品,三号厅“钟灵越秀”,陈列着绍籍乡贤的书画作品,也都是传世名作,同样难得一见,便一并欣赏,连呼过瘾。
“与刘益谦夫妇相识多年,他们每次都是来去匆匆,这次举家前来观展,还在绍兴住了一晚,实属难得。美院学子盯着作品看技巧看门道,也令人动容。”项志峰说,这些可说是徐渭艺术所聚拢的文化场的直观呈现,对绍兴打造书画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极具启示意义。
在项志峰看来,观众的层次、诉求各有不同,有专家学者、发烧票友,也有普通观众,举办方对观众的引导很重要,要激发他们的文化热情。
记者在“华脉”的徐渭特展看到,整个展陈不仅策展思路纵向延伸,而且对每幅作品的介绍,既阐明与徐渭的关系,又点明画作的特色亮点,形成对徐渭的“对读”“互文”关系,让外行也看得津津有味。
譬如,对林良的按语是这样写的:“明代大画家,于明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当有开派之功。由工到写,变宋元‘院体’勾填为没骨之法,启沈石田及‘青藤白阳’之先河,成为明代花鸟画最流行和最富成就的一种形式,终于绘就明清泱泱大观的写意花鸟画风。”寥寥几句的点睛之语,让观众对林良其人其画了然于胸,也明白了其画为何会收录在徐渭特展中。
对沈炼的按语则这样写道:明朝官员、锦衣卫,与徐渭同被列入“越中十子”。沈炼是徐渭的堂姐夫,因弹劾严嵩,被陷设计而弃市,是对徐渭心灵震撼最大的一位志士。他的“山水图”简洁明了,展示读书人本色。
年3月12日,是徐渭诞辰周年的日子。这天,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在华脉书画博物馆举行了一场题为“徐渭的起伏人生和书画成就”的云直播,介绍“青藤不朽”特展,时长1个半小时,广受业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