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河南汝州有望嵩门望嵩楼,偃师还有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2/12/20

一、河南汝州“望嵩门”:

▲汝州北城门——望嵩门()

汝州北城门,又称“望嵩门”,位于河南汝州市区北门里街与北关街之间,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直隶汝州志》记载,北城门始建于北魏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汝州市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古城门。民国以来曾塌数次,民国三十五年重修时,时任县长陶纪元亲题匾额“望嵩”二字。直到年重修还大致保持古貌,(一说匾额“望嵩”二字,是上世纪80年代,时任临汝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先生在多方搜集汝帖碑的同时,购买青砖将残存的北城门保护起来,并亲笔重新题写了“望嵩”石匾,)为市区保存的唯一一座城门。

年11月17日北城门突然倒塌,当地文物部门说将安排复建,但可惜至于没有下文。

二、河南汝州“望嵩楼”:

望嵩楼为唐宋时期汝州州衙后花园里的风景楼,是官方接待名人、上级官员的地方,是汝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又叫汝州郡楼。唐、宋、金、元时期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有江北第一楼的美称,是汝州自唐宋以来最闪亮的文化地标,是铭刻在代代汝州人心头而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宋代战争多发生的北方,汝州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为望嵩楼园林文化的辉煌时期。望嵩楼可能于元末毁于战乱。

明初,汝州各界人士要求重修望嵩楼的呼声很高。明弘治十七年,河南永清县进士王雄任汝州知州,在编篡汝州志时,加深了对望嵩楼的了解,准备重修望嵩楼。

清康熙二十年,四川举人罗大美任汝州知州,在修学宫的时候重修了当时所谓的望嵩楼。那时的望嵩楼没有什么资料,只是在《道光汝州志》职官章“罗大美”后中有一句话记此事。

乾隆五年,山东人宋名立任汝州知州。在修学宫时发现了元代尚野《望嵩楼记》的碑刻,认为望嵩楼在学宫后,就把《望嵩楼碑》放州衙保护。后来在修缮北城门时,宋名立要求将城楼扩宽加高,城楼加一匾额“望嵩楼”,把州人建望嵩楼的多年寄于北城门上。

解放后,人们要求重建望嵩楼的热情有增无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任汝州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先生,购砖将残存的北城门保护起来,并亲笔题写了“望嵩”的石匾,嵌在城门上,留下了对重修望嵩楼的企盼。

上世纪八十年代,汝州重视文化建设,将市区的路道以汝州名胜或先贤的名字进行了命名。如今汝州的望嵩路和望嵩大队、望嵩小学等,传承了望嵩楼的历史文化。汝州建市以后,望嵩路上的大阅楼不知为何被拆,省文物局追究责任,群众议论纷纷。后来听说拆是为了重建,准备在大阅楼原址上重建望嵩楼,群众们欢欣鼓舞,其结果是空喜一场。

年,平顶山政府副主席潘民中等委员以提案形式,建议汝州重建望嵩楼景观和鲁山重建琴台景观。琴台的影响和价值远没有望嵩楼大,但汝州始终未拿出望嵩楼建设方案。

机会终于又来了。年6月28日,“汝州市文化发展规划暨望嵩楼建筑设计汇报会”召开,会议要求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汲取历史文化精华,融入汝州人的观念、理念、精神,就望嵩楼建筑设计拿出方案,建设具有唐宋韵味的望嵩楼。

据了解,望嵩楼设计方案早已岀来,但恢复重建工作至今仍未见任何动静。重建“江北第一楼”——望嵩楼的美好愿望,让汝州一代又一代人望眼欲穿,谁也不知再等何年?

三、河南偃师“望嵩桥”:

▲偃师望嵩桥()

望嵩桥位于偃师市付店镇府北村东的偃登古道上。该桥宛转呈东西走向,为单拱结构,由青石砌筑而成。石桥长9.2米,宽5.2米,高3.3米,桥拱跨度约5米。桥面用青石铺就,两侧护栏因年代久远无存。

附近村民常以鄂岭口——马鞍山一线为界,习惯地称登封为“山南”。古时山北的人们前往山南,需穿行府店、经岗坡岭、参驾店、过轩辕关,史称“轩辕古道”。

府店是轩辕古道上的重镇,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栉比,白天叫卖声不断,夜晚车马声如流。然而,府店村东的五龙口为五条沟壑的汇聚之处,行人途经此地都得沿沟绕行,沟边崎岖陡峭,异常难走。于是,当地村民决定在梯子撑沟和灵泉沟上修建桥梁。

当时,晋商遍布天南海北,扼守交通要道的府店曾有多家山西商号,通途利商也成为他们的心愿。经商议,双方决定分建二桥,梯子撑沟上的桥梁由山西商号出资筹建,灵泉沟上的则由村民们自行搭建。石桥竣工之日,村民和山西客商会同验收。

山西商号营建的石桥在西,桥面宽阔,两侧栏板上刻饰精美浮雕。村民们修建的桥梁在东,桥身由附近河滩捡来的卵石砌成,相比之下,简陋许多,狭窄的桥面仅容一车通行。由于两桥东西相隔不足百米,村民们习惯性地称它们为“百步两道桥”。

后来,村民给这两座石桥取了有寓意的名字:西桥因在桥上可眺望仙人王子晋驾鹤而去的缑山,故名望仙桥;东桥上能远望嵩山,取名望嵩桥。

望嵩桥的始建年代,一直无从考证。据《偃师县志》记载,明成化年间(公元——公元年),高经修、隆庆中、陈淑真等人曾重修过此桥,因此推断望嵩桥的始建年代会更早些。

前去登封,这座桥可是必经之路。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打算在洛阳过完50大寿后到少林寺游览,国民政府特意拨款修通了偃登公路,望嵩桥才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淡去。(刘占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