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梅
编者按: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中国文献出版社隆重推出重要文献著作《亲历深圳40年20人》,甄选并报道了王干梅等20名在深圳改革开放中的标杆性人物。围绕纪念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相关话题,媒体对原深圳高新投集团董事长、现深圳湘阴商会顾问、湘阴人王干梅进行了专访。
《亲历深圳——40年20人》
《亲历深圳40年20人》致敬词
他是从象牙塔走出的“书生金融梦想家”,从“‘纸上谈兵”到现场实战,他以过人的行业洞察力和敏锐果断,开启了深圳高新投的“黄金十年”。
他是创投界的“点金圣手”,在创投风云中指点江山,创下了众多里程碑式的投资传奇,助力一大批深圳初创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不同行业的标杆企业。
在书桌前他是山一样的男人,沉稳,温厚,淡泊,旷达,深邃,专注,在学术的山峰激扬文字,硕果累累;在资本市场他是海一样的男人,眼光敏锐,果敢脱略,勇于担当,在云谲波诡的创投江湖中辨识黑马,挥写资本传奇。
他是一个少有的自我完成的学者,他让自己的理论之花在深圳这片肥沃的市场经济土壤结出了丰硕之果。
他就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深圳市杰出专家”称号的深圳高新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亲历深圳——40年20人》特别要致敬的人物——王干梅先生。
市长特批调进深圳
年的春天,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一大批知识精英走出学术的象牙塔,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弄潮,为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本文主人公王干梅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王干梅的采访,可以说是一次从资本市场出发、回归文化艺术的诗意之旅。
我们的话题从王干梅来深圳说起,他笑称当年选择深圳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的:年5月,在贵州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的王干梅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返程时应朋友之邀在深圳逗留了几天。说来也巧,当时深圳正在酝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朋友觉得这个课题与王干梅研究的领域正好相吻合,就鼓动他来深发展,并引荐他与市国资办负责改革试点工作的领导见面,而这位领导恰巧曾经读过王干梅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关于企业体制改革的文章,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十分认同,便力邀王干梅来深圳参与企业改革课题研究。
王干梅通过考察发现,深圳的市场发育程度和企业发展状况超前内地许多年,改革的氛围相当浓厚,学术研究的环境也远非内地可比,参加深圳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成果的拓展。王干梅回到贵州跟单位请了两个月的学术调研假,于当年9月以借调的方式参与了深圳市组织的企业改革课题研究。
借调期满,王干梅带着深圳开出的商调函返回贵州。但调动并不顺利,先是贵州方面不肯放人,后来深圳这边调动审批手续也很费周折,主要是贵州属于控制人才流动的“老少边穷”地区,加之商调的人选年龄偏大,超出了人事部门的上限,报批的过程几经反复,拖了半年多。出乎王干梅意料的是,最后由深圳市领导出面特批将他作为高级人才引进深圳。
“我最终选择深圳,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理论成果可以直接进入地方决策,由此实现我学术研究的价值。这才是吸引我来深圳的诱因。”王干梅这样解释当初选择深圳的原因。
参与操刀股份制改革
调入深圳后,王干梅被安排在市国资办政策法规处,参与深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刚进国资办时,吃大食堂,睡集体宿舍,挤公汽,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工作安排从普通职员做起,经常和同事们一道加班至深夜。有时忙得太晚了就和衣躺在办公桌上打个盹,第二天早上起来接着干。”提起最初的那些岁月,王干梅感慨道。
这就是深圳。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人承认你的昨天,曾经辉煌也罢,精彩也罢,到了这里你就是一张白纸,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刚开始我偶尔会有那么一点失落感,不管怎么说,我在贵州学术界也算是小有名气,经常作为省市政府的座上宾问政经济。到了这儿好像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基层打工者。不过这种感觉很快就过去了,因为不久我就在工作中找到了兴奋点。”
这就是深圳。只要你长袖善舞,就有你挥洒的舞台。在国资办,凭着多年在理论研究上奠定的坚实基础,王干梅很快便脱颖而出:除了执笔起草深圳企业改革的政策法规文件,他还直接参与了一批大中型企业的改制、改造和资产重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他参与主编的《深圳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汇编》一书在内地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