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范仲淹,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一代贤臣的典范,千古士大夫的楷模。欧阳修评价他说:“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真正堪当这两句盛赞的历史人物不多,范仲淹的确算一个。他自幼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少有大志”的佐证,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体现。
一个人的志向和理想,往往与他的出身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范仲淹便是如此。
范仲淹出身于官宦世家,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曾祖和祖父也都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名臣,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丁丑日(公元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出生在这样底蕴深厚的官宦世家,范仲淹的童年本该是幸福而无忧的,但不幸的是,在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范墉就病死在了任上,母亲谢氏贫苦无依,万般无奈下只能抱着年仅两虚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也身在宦途,曾担任过安乡(今湖南安乡)县令,范仲淹随父侍读,在安乡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少年时光。安乡位于洞庭湖一角,与岳阳楼隔湖相望,壮丽的湖光山色在范仲淹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范仲淹毕生未曾去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正是得益于这段经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范仲淹记忆中的洞庭湖景,无需亲自登上岳阳楼,亦可信手拈来,下笔成文。
朱文翰或许对范仲淹还算不错的,至少让他有饭吃、有书读,但是,朱家兄弟却对他不那么友好。大中祥符四年(公元年)的一天,23岁的范仲淹见兄弟们铺张浪费,好心规劝,兄弟们不耐烦,便随口说道:“我们浪费朱家的钱,与你何干?”范仲淹听出了话外之音,多方打听后才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世,他感慨万分、感伤不已,决定自立门户,离家求学。众人苦劝无果后,范仲淹毅然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拜师,临行前给母亲留下一句话:“十年登第来迎亲。”
南都求学期间,范仲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范文正公年谱》记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五年日夜苦读,五年衣不解带,五年食不果腹,困倦时便以凉水浇脸,饥饿时便以稀粥为食。即便如此,他也从未萌生放弃的念头,那个家,他是绝对不会再回去的。
当时,南都留守的儿子与范仲淹是同窗好友,他非常同情并钦佩范仲淹,便把范仲淹的苦读事迹告诉了父亲。南都留守十分感动,让儿子救济范仲淹,给他送美味佳肴,以便他能更好地学习。但是每一次,范仲淹都婉言拒绝了,他说他已经习惯了喝粥,一旦享受过丰盛的美食,以后喝粥反而会索然无味。
有一次,皇帝宋真宗驾幸南都,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相目睹圣颜,应天书院的师生们也都倾巢而出,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仍同往日一样伏案读书。同窗们不解,问其原因,范仲淹说:“以后晋见也不晚。”致君尧舜上,这才是范仲淹的理想,范仲淹的远大抱负可想而知。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科举高中,随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有了官职和俸禄。他终究是不负当年豪语,仅用一半时间便兑现了誓言,将母亲接到身边奉养。
据《宋史》、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记载,天禧元年(公元年),范仲淹升任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即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另据王称《东都事略·范仲淹传》、曾巩《隆平集·卷八·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害怕母亲伤心为难,所以一直到天圣六年(公元年)服母丧后方才复姓更名。
参考资料:《宋史》、《曾文正公年谱》等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