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里,优秀经典的作品数不胜数。它们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爱情、战争、生活……读热血的能感到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读山河,就能沉醉于优美的风景画中无法自拔。而就有着那些写湖水的诗词,不论气势还是壮美一点都不比大山大河差,今天就给大家挑选了3首写“湖”的诗,快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到湖就不能不说西湖,西湖可以说是被古代文人赋予诗词最多的湖泊。西湖三面环山,有着秀丽的风光和多样的景物,有山有塔有水堤,多种景致交织成了柔美的西湖。西湖还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影响力可见一斑。
提到西湖,现在一般都把西湖比作西施一样美,虽说两者完全不同,但小编看来这种比喻再合适不过。其实这种说法就来自于苏轼的这首诗,苏轼在诗里写的不是西湖的一时之景,而是写的西湖的全面美景。苏轼说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荡漾,看起来是一种光彩熠熠的美。而下雨的时候,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显出一种朦胧美。
苏轼还将西湖比作为美人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他的美丽自古以来都深入人心。苏轼将西湖的美比作西施的美,两人名字同占一个“西”字,让诗句读上去又流畅了些。浓妆也好,艳抹也罢,西湖和西子一样有着同样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小编认为这是众多诗词中对西湖最恰当的评价,不仅让西湖有着一种空灵的美感,还把人比作湖,充满了浪漫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思考空间。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湖虽美,然而在唐代之前,西湖一直是钱塘江的一部分,所以也叫钱塘湖。一直以来由于水利未修,西湖经常因为干旱而短暂干涸。一直等到后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开始兴修水利,解决了钱塘江的农业灌溉问题。因为有着这等功绩,白居易也被称为“白公”。时至今日,白居易的水利遗址也已经找不到,然而白居易为西湖创作的一众诗词却在时间的传唱中深入人心,《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虽不向苏轼那天写全景那么全面,但是他笔下的湖光山色却也是苏轼不能及。白居易笔下的西湖生机盎然、春光烂漫的西湖,天空有着柔软的白云,莺莺燕燕是专属于春天的声音,季节的特征在这里一览无遗。
“乱花”和“浅草”更是代表着这种勃勃的生机,从天空到地面的转换,是一种广阔的视角,表示春天已经全面到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和“白沙堤”结合起来,把早春的各种景物都和西湖联系到一块,是一种对西湖姹紫嫣红的期待。这首诗在笔者看来也是和苏轼的那首不分上下,堪称是写西湖最好的两首诗。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作为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湖泊,拥有着强大的蓄洪能力,由于它的存在,使得不知道多少次长江的洪患转危为安。一直以来都有着“八百里洞庭”之称,可以说是非常的大气。此外“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在洞庭湖附近,两个景物放在一块有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描写的就是秋天晚上的洞庭湖,此诗比起前两首多了一种卓尔不凡的气度,同时写景上也有着一种浑圆天成的感觉,都好在哪里呢?
前两句堪称是描写湖面最好的诗句之一,晚上的月色和水色互相交织在一起,仿佛本来就是一体的。整个湖面都没有一丝波动,风平浪静的如同没有打磨的铜镜。镜子本来就是平整无暇的,而未打磨的更是光滑平平坦。这样形容湖面,是一种晚上清灵的情景,月光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是一种永恒的静美。
后两句说在月亮的光芒之下,洞庭的山水浑然一体,就好像在白玉盘里放了一只小巧的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拥有着极其夸张极其浪漫的诗句,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比这样的比喻惊到,在笔者看来,这种浪漫已经不弱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李白了。艺术品一样的浪漫山水是洞庭湖绝美的艺术形象。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些“湖景”,就仿佛是一卷秀丽的山水画在自己的眼前徐徐铺展开来。或壮阔或悠远,实在是赏心悦目,你都背下来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