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介绍 >> 正文 >> 正文

范仲淹官场奇葩,文人典范,世人楷模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12/22

明代洪武年间,苏州人范文从在朝廷官至御史,因直言敢谏触怒皇上,被判处死刑。明太祖朱元璋在查看死刑犯的案卷时,看到范文从的姓名和籍贯,不免心中一动,经过一番盘问查询,此人确是范文正公的十二世子孙。朱元璋沉默了一会,随即命令左右取来锦帛,大笔一挥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元璋将这幅书法赠送给范文从,并下旨说:“免除你五次死罪!”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范仲淹到底有何等魅力,在死后三百多年仍荫护了后人,让残暴嗜杀的朱元璋竟为其后人下免死金牌。

1.少年贫困不改志,向阳而生

范仲淹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妾,贫而无依,被迫带着小范仲淹改嫁一朱姓人家,继父是一基层小官吏,家境不富裕。母亲虽然还是妾室,但好在继父并没有薄待母子二人,衣食有了着落,并且有了读书求学的机会。

也许是受母亲影响,范仲淹从小生性节俭。有一次,他劝朱家兄弟不要铺张浪费,不料却被朱家兄弟回怼:“用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由此,范仲淹才知道自己的身世,有种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感觉,他的自尊心受到打击,22岁的范仲淹决定离家闯荡属于自己的人生,到应天书院求学,临行前向母亲承诺:“十年内我必考取进士,到时再接母亲去享福”。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求学的日子相当艰苦,经常三餐难以为继,他便煮一碗稠粥,待粥凉透,便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取两块,就上咸菜充饥。这就是“划粥断齑”的故事。有富家同学于心不忍,为他准备了一餐丰盛的食物,可他婉言谢绝:“我吃粥习惯了,要是吃了这么好的食物,再吃粥就会苦了。”

有一年,宋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为什么不跑去看皇帝,范仲淹回到说:“皇帝嘛,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

五年时间他和衣而眠,在疲惫和困倦之时,经常以冷水洗脸,清醒之后继续苦读。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有心人天不负,27岁范仲淹进士及第,见到了天子,也实现了对母亲的诺言。

生而不幸,没有悲戚,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长期自律的坚持加上超级的自信,他的心里一直有光,向阳而生,顽强坚韧。他少时便有了鸿鹄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道理在范仲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嘴强王者,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为政一生,有过三次被贬,都是因为他太过耿直,嘴硬惹的祸。

第一次,仁宗已经成年,太后仍在垂帘听政,众大臣谁也不敢出头进言,只有范仲淹第一个敢站出来,上奏刘太后还政于仁宗。

太后大怒,贬。

三年后,刘太后寿终正寝,仁宗想起了那个为他说话的范仲淹,将他召回京城,做了一名谏官。

一朝天子一朝臣,仁宗亲政后,要对“太后党”进行一波政治清理,一些趋炎附势的投机分子趁机攻击已故的刘太后,奇葩的范仲淹竟然又站出来为刘太后说话。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在范仲淹的脑子里只有正义和对错,从不倒向权势的一方。

第二次,宋仁宗想要废后,这本是皇帝家务事,其它大臣简单发表几句言论就算了,可又是范仲淹多次极力谏言,:“皇后没有犯什么大错,不应该随意废后……”

结果是,好脾气的仁宗也烦了,去外地呆几年吧。

好友梅尧臣写了一首《灵乌赋》送给范仲淹,劝说他在朝堂不要太耿直,要学报喜鸟,闭上“乌鸦嘴”。范仲淹立即回了一首同名的《灵乌赋》,表达尽管大家不喜欢乌鸦的哑哑之声,但他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霸气回言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范仲淹并不会因被贬而抑郁,他总是顺势而为,尽心为民。他审理案件,一丝不苟,不枉不纵,他依然经常会跟地方官争论是非到面红耳赤,从不屈从。

他重视教育,兴办学院,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做了许多造福当地百姓的事情,每到地方上都干的风生水起。

第三次,宋仁宗决心改革,第一个人事任命,就是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授官参知政事(副宰相)。

在皇帝心中,范仲淹是非常合适的改革领袖。

范仲淹一生的理想,便是担当良相,此刻终于得以实现。

他抓住机遇,提出了十项改革方针,澄清吏治,首当其冲,拿既得利益者开刀,雷霆出击,对贪腐毫不客气。

结果,相当一批大官僚、地方官,皇室权贵暗中开始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

阻力太大,“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在政治上他始终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甚至皇帝,不怕受罪。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

“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这便是他的高风亮节。

历史上改革的失败,只有范仲淹没有受到世人的诟病和质疑,更多的是对其为人的尊重和改革失败的惋惜!

3.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年,宋与西夏战争迭起,范仲淹和韩琦被派往西北戍边。作为一个文官,他表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

他改革军制,提拔了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在边境修筑城防,步步为营,结好其他羌族部落。

西夏人原本集兵范仲淹所在的延州城下,看到范仲淹的部署,便不敢再打延州的主意。

宋夏“定川寨”会战,宋军大败,西夏国主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

范仲淹临危受命,率领六千军队,驰援前线,宋仁宗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毫无意外,西夏军队随即撤出边塞。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武双全范仲淹,还有谁能不服呢?

年,一场大灾荒席卷了江浙地区,杭州尤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灾民多达百万。范仲淹被派来赈灾,可他到了杭州,并不是马上开仓放粮,而是吃喝玩乐,四处结交达官显贵。

他鼓动当地的乡绅,富户,官吏大肆举办宴会,赛龙舟、大兴土木、修建房屋寺庙,还抬高杭州收购的米价……当有人向朝廷告状,他只回了一句:“发有余之财而惠贫者”。

范仲淹此举意在拉动内需,以工代赈,创造出数以万计的工作机会。他深知官府存粮对于大灾不过杯水车薪,便利用市场杠杆原理,抬高粮价,让商人主动把粮食运到杭州。没多久,杭州粮食从短缺转为过剩,价格自然下降。

范仲淹不负众望,短短几个月就解了灾区的饥荒。此举被评价为史上第一阳谋,救民于水火,天赋异禀,手段高明,也只有奇才范仲淹了。

结语:

爆文《岳阳楼记》中的“先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是一句空口号,范仲淹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居庙堂,心忧其民,处江湖,心忧其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一生报国利民的追求,他从自我完善到出将入相建立丰功伟业,都为中国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金末元初一代文宗元好问评价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无论身在何地,也不论是何身份与职位,范仲淹都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此全才,千年一遇。

勤奋,正直,正义,无畏,真心,同情…这些美好的品格集于一身,并始终如一,堪称古今之一完人,当得起“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最后欣赏一首范仲淹的词吧: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