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圣贤人生“三不朽”,名可垂于竹帛也
毛泽东在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曾多次告诫他的子弟说:“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札”。
曾国藩究竟何德何能?竟同时让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位大人物钦佩不已。
有人也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
“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身为“敦儒学”的古代读书人,其一生的理想便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儒家评判圣人的准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只有在这三项均达到极高成就的,才能被称为圣人,任何一项缺少都不行。
做到“三不朽”,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实现。
以“三立”而名垂青史者不在少数,帝王将相,清官廉吏,忠臣孝子都曾各领风骚数百年。周公、管仲、孔子、孟子、张良、司马迁、诸葛亮、唐太宗、范仲淹、王阳明等历代圣贤以不同的方式唱响了这人生的“三部曲”,共同谱写出华夏文明史。
“三立”把人生价值标准精确定位,使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融入无限的“大我”而获得精神永生,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三不朽”,并成为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严苛的标准下,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做到“三不朽”,并且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一,曾国藩只算半个。
02“中兴名臣”第一人,为何落得“半个圣人”?
为什么孔子与王阳明被誉为“圣人”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圣人”?
这要对照“三立”标准来说,其“立德”方面为官清廉、知人善任、待人谦和,堪称毫无污点;
而其“立功”则颇受争议,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屠城,绰号“曾剃头”,此其人生最大污点;
其“立言”方面有流传后世的《曾国藩家书》,成为教育子孙后代的典范,但并没有开创新的学说,只能说勉强合格。
因此曾国藩只算“半个圣人”。
尽管曾国藩只算“半个圣人”,但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第一非曾国藩莫属。
曾国藩,谥号“文正”,中国古代文官的最高谥号,后世称“曾文正”,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我们所熟知的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是曾国藩的学生,在大清帝国病入膏肓、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际,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亚洲第一天团”登上历史舞台,随之的表演可谓有声有色。
从创办湘军武装到镇压太平天国,从掀起洋务运动到血战甲午海战,从西征收复新疆到督师抗法援越…处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无一例外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
虽然有些历史事件至今仍充满着争议,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但功过是非自有历史评判。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向曾国藩学习什么?
是学习“三立”吗?当然要学。
今天不同于过去,我们提倡公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其实就是“三立”的具体体现。
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要品德高尚,事业有成。
事实上与曾国藩一样,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而曾国藩的“尚拙”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必让我们受益终生。
03“尚拙”苦学笨学,人生不可太着急
与许多天赋异禀的大人物不同,被誉为“晚清第一圣人”的曾国藩从小却笨的出奇,曾国藩笨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先来看一则曾国藩背《岳阳楼记》的故事。
冬天的夜里寒风刺骨,大部分人都已钻进被窝睡觉了。此时的曾国藩还在挑灯苦读,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巧的是房梁上有个小偷准备等曾国藩背完书睡后下来偷东西,寒夜里人都睡觉了,本来正是偷东西的好时机,但他遇到了“顽主”曾国藩。
曾国藩实在是出奇的笨,一篇《岳阳楼记》反反复复地背过来背过去就是背不下来,无奈之下小偷只好在房梁上睡了一觉,可等他醒来后却发现曾国藩还在背。
小偷只好接着再睡了一觉,等他再次醒来时发现曾国藩还在背,小偷那个气啊!背了一晚上都背不会,眼看这天都亮了,偷也偷不成,自己还在上面挨冻!被气昏头的小偷直接从梁上跳了下来,对着曾国藩就是一顿骂,“你这孩子咋这么笨呢?”
而此时还处于吓蒙状态的曾国藩丝毫没有想到家里面会跳下来一个小偷,骂完之后小偷非常麻溜的就把《岳阳楼记》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东西也不偷了,扬长而去。
这则故事虽有夸大和演义的成分,但却说明了曾国藩甚至都不如一个普通人,他专心背了一晚上都没有背下来的《岳阳楼记》,却被上面睡了一晚上的小偷滚瓜烂熟地背了下来,可见小时候的曾国藩笨到何种程度。
“笨小孩”做到“三不朽”这个看起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却奇迹般地发生了。那么,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被小偷儿嘲笑的“笨小孩”成功逆袭为“半个圣人”的呢?
与现代人“尚巧”不同,曾国藩“尚拙”,就是一条道走到黑。凭借自身的勤勉刻苦,最终位极人臣,成为朝廷柱石。相比之下,他的经历对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更有借鉴之处。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
其父曾麟书在曾国藩早期学习中影响深远,曾麟书天资笨拙,一连考了十七次连秀才都没考上,其教育方法可想而知,就是教导曾国藩死记硬背,疲劳战术,题海战术,不读懂上一句绝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一本绝不摸下一本,不背会这一篇文章绝不睡觉。
所以他不懂什么叫技巧。我们经常贬损笨拙的人,然而曾国藩却培养出了超出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告诉当下的人,作为人成功没有捷径,更不能投机取巧,只有脚踏实地,基础打的非常牢固,才能实现梦想。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他的读书经,他是一个有后劲儿的“运动员”,他依靠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终于打通了科举之路。
苦学笨学基本功扎实,也有三大好处:
一、首先承认自己没有智力的资本,不能急于求成。
二、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抗打击能力强。
三、不懂得投机取巧,遇到问题只能硬钻过去,做事不留死角。
“笨拙”看起来慢,其实到后来越走比别人越快,夯实的基础,带给他的是更快的提升。
“尚拙”是一种精神,曾国藩一生“尚拙”,集“三不朽”于一身,出将入相国士无双,为后世树立了永生和不朽的人格楷模。
他的坚持不懈与“尚拙”的精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太着急,也不能懈怠。
曾国藩晚年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这一生,就象一棵树静静长高一样:“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有为的一生,是充实的一生,是尚拙的一生。
立德立功立言,都尽力做到了极致,后世无人能望其项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