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洞庭渔歌”在岳阳楼景区展演。王静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徐亚平
通讯员欧阳林尹萍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是历代洞庭湖流域渔民所唱歌谣的总称,由渔民口头创作,即兴演唱,以群体和家族的方式传承,是洞庭湖区传承历史最悠久、群众基础最广泛、区域影响力最深远的珍贵文化遗产。年,洞庭渔歌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洞庭渔歌成为岳阳市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也是全市传统音乐类别中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10月2日晚,古色古香的岳阳楼景区,在朦胧夜色与暖色灯光的映衬下,格外精致典雅。洞庭湖上,星月交辉,璀璨耀眼。
“哟嗬——一件马甲与胸齐,半截裤子腰间系,两只粗手舵掌稳,一双大脚浪踏平。”忽然,一声声“洞庭号子”从湖上传来,浑厚激昂,豪迈悠长。是时,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笔下“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意境腾然而起。
“洞庭号子是洞庭渔歌的一种。”洞庭渔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岳林说,“洞庭渔歌源于古代原始图腾的水泽文化现象,已经传唱千年。”
拾起千年文化的碎片
出生于年的陈岳林,打小在洞庭湖边长大,对浩瀚洞庭有着鱼水深情。他出身艺术世家,从小对乐曲就兴趣盎然,与洞庭渔歌意惹情牵、难舍难离。
年,陈岳林从城陵矶花鼓戏剧团调到岳阳楼区原梅溪乡政府,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首次接触洞庭渔歌时,他感觉像发现了音乐殿堂的稀世珍宝,自此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