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四、耒阳惊魂
这一年()的春节,雪后出了三天大太阳,杜甫的病况和情绪都略有好转。只是年过得寒酸,除了有几碗不同的鱼,连小菜都吃不上了。
除夕这天,船老大江四在光光的湖上遇到一个古道热肠的平江老乡,得到很多吃食。杜甫才记起来,自己的船老大江四,就是岳阳平江人。
杜甫一高兴,让宗武把船撑离湖岸,自己和江四及其老乡在甲板上对酌起来。远望着岸坡上高高耸立的岳阳楼,杜甫诗兴大发,当即挥毫:
江国逾千里,
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
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
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
变化有鲲鹏。
就这样,杜甫好不容易捱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大年。
翌年正月,又一次财政告磬,在岳阳再也捱不下去,不得不提早南行,溯湘江,经潭州(长沙),进入衡州地界,再从那里前往郴州。
幸好潭州的官员们还热情,让他一家度过了燃眉之急。他在心里庆幸:“若不是选择了南行,而北归的话,或许就只能混吃等死了。”
不幸的是,船到衡州,在这里做刺史的好友两年前病死,又让杜甫一家堕入饥寒交迫。连去郴州的能力都没有了,不得不顺流折回潭州。
潭州的朋友们倒也还照样热情,管吃管喝的。可是这时候潭州竟然也起了战火,只好乞得了一些盘缠后,继续把船开往此行目的地——郴州。
沿湘江上行,进入支流耒水,这条线路江四特别熟悉。虽逆行,还顺风,很快到了耒阳,离郴州不远了。
山城耒阳
这是大历五年(公元的年)初夏,这一年杜甫进五十九岁。
船沿耒水而上,夜泊离县城几十里路远的方田驿。在方田驿过夜的翌日,夏洪滚滚而下,不能行船。这里四野茫茫,全是大山,人迹罕至。
一困好多天,船上食物已尽,杜甫和他的家人第一次完全挨起了饿。无奈之下,杜甫让宗武上岸找驿站,托他们带书信走旱路向耒阳县求救。
县令姓聂名字已不可知,接到杜甫的信以后颇感吃惊:大诗人居然来到了耒阳,而且被洪水困在方田驿,这可是一件大事呀!
他马上派人带着书信,走旱路赶到方田驿,不但送去了粮食,还送去十斤牛肉和两坛白酒。
这样,杜甫的困境就得以解除,他对聂县令的及时救助非常感激,当即写下一首五言古体诗。
水退以后,杜甫的船走了一日到达县城。他当即上岸到县衙见县令并呈诗以表谢意。
聂县令自然高兴,待之为上宾,美酒佳肴让杜甫大饱一餐,而且还要挽留他在耒阳多住几日。
有酒有肉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杜甫是个缺荤腥且多病的花甲老人,平时都吃些粗茶淡饭,而且因为患病早就把酒都戒掉了。
这次在方田驿获救后,饿极中吃了许多久违的白酒和牛肉,己经弄得肠胃负荷加重,如今又盛情难却,饱餐一顿山珍海味,哪能消受得了?
回到船上,上呕下泻,折腾了大半夜,杜甫气若游丝,不能动弹了。他告诉宗武:“郴州不能去了,即刻北归!”
正好船老大江四告诉他,叛臣臧蚧已经被杀,潭州又可以呆了。宗武毅然掉转船头,离开耒阳县城,顺河而下直奔潭州。
而此刻的杜甫,魂魄已飞往洛阳。他预感自己大限已到,不能再折腾了。唯一的目标就是乘着一口气,全力北归,争取把老骨头送回家乡。
耒水启航时,他特地在码头上留下他的衣服帽子和靴子,以此向聂令告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不想再叨扰聂县令了。
耒阳杜甫墓
聂令后来得到杜甫死讯时,命人将其留下的衣帽鞋子埋在地里,修了一座衣冠冢,纪念诗人。
关于杜甫在耒阳的事,还有一种版本,就是说杜甫吃了县令的丰盛酒宴后,当夜就死在船上。
可是,如果杜甫死在耒阳,又怎么会埋葬在平江呢?说明杜甫离开耒阳意欲北归时,尚未死。
图自网,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