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杜甫的诗竟意外落选,为什么新华社客户端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3/4/25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唐人选唐诗中有的选录杜诗,有的并不选录杜诗,这种情况是杜甫研究的重要命题,对此学术界已有较深入研究,张忠纲先生、陈尚君先生都有专文讨论杜诗早期流传情况,现有的研究结论基本可信。杜诗在不同选本中入选与落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杜诗早期认识与传播的某些特点,其原因和影响尚需“细论”和分梳。

根据与杜甫的关系,现存唐人选唐诗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在杜甫出生之前编选或中唐以来编选却具有特定编选目的(诗人身份、籍贯或某种主题、限定时间)的诗选,如《翰林学士集》《珠英集》《搜玉小集》《国秀集》以及《丹阳集》《御览诗》等,它们都不选杜诗,其原因清晰明确,不涉及杜诗评价,这里不予讨论。第二类,中唐之后通选本基本上选录杜诗。如顾陶《唐诗类选》和韦庄《又玄集》选录杜诗,而唐末韦縠《才调集》虽不选录杜诗却承认杜诗成就,其序解释云:“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遂采摭奥妙,并诸贤达章句,不可备录。”为什么中唐之后选本普遍选录杜诗?这当然是因为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中唐已经确立——虽不及在宋代几乎被推尊为诗史第一人的地位。第三类,以杜甫同时代作家作品为收录范围的三种诗选,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诗坛风气和主潮,《箧中集》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动向,这些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诗歌选本。杜诗亦在这三部诗选入选范围之内,却都先、后意外落选。原因何在?

《河岳英灵集》是被认为最能代表盛唐诗歌理想的诗选,盛唐诗坛重要人物基本入选其中。其序称其收诗起于开元二年,止于天宝十二载,而这个时间正与杜甫创作前期重合。杜甫当时诗歌创作数量也不少,却没有引起诗坛和殷璠的注意。除了进入长安较迟、年资不深这一客观因素之外,主要原因应是杜诗本身问题,即其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主流风尚并不一致。如深受今人赞美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其“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借写景而喻时事乃至“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的高自标置,反而不如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的即景写实、淡定优雅,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不太符合殷璠气象高华、“风骨”与“声律”兼备的要求。另外,殷璠所谓“风骨”不仅是对诗歌内容的要求,也是对作家人格、气质的要求,杜甫为出仕所逼迫到处干谒,奔竞权门,甚至不惜巴结权奸,且其自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之寒酸,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也情不自禁诉说“卖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之艰辛,这种作风显然无法为殷璠所能理解和接受。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终老于江湘,正是杜甫创作高峰,在杜诗佳作不断涌现之时诞生的两部诗选《箧中集》和《中兴间气集》中却仍难觅杜诗踪影,原因何在?元结于《箧中集》序虽称“尽箧中所有,总编次之”,其实并非没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元结序主张“雅正”,肯定入选作者“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元结文学思想明显是盛唐“别调”,并非主流,正好和杜甫比较接近,然细审之,杜甫其人其诗并不完全吻合其选人、选诗之标准。杜甫曾为左拾遗,并非“正直无禄位”“忠信而久贫贱”者,且杜诗主题与单纯歌咏个人苦难也不一致,他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