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岳阳楼的有趣争议,谁建的,范仲淹登上岳阳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9/8

岳阳楼为我国古代三大楼阁之一,自唐宋以来素负盛名,尤其是范仲淹写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之后,它的名声更加响亮,许多人都把“登临此楼赏洞庭”当作世间一大快事。可见岳阳楼有着多么大的魁力!

岳阳楼座落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上,因其位于天岳山之阳,故以“岳阳楼”名之。

该楼为三层木质结构,全部门缝对榫制做,没用一颗铆钉,也没一块砖石。楼顶貌似古代将军头盔,楼角凌空高高挑起,梁柱结构鬼斧神工,门窗别致尽显其妙。整个造型华朴巧拙,在古楼阁中鲜有其匹。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自建成至清代,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变化;它先后至少经过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大的迁移。年又落架大修,整体仍旧保留原貌。大修前的岳阳楼为清代同治六年(公元年)所建,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的岳阳楼为清代样式。

岳阳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貌,它到底改换过几次容颜,发生过多少有趣的故事,很少有人能说清了。今天,当我们又一次走近它时,发现岳阳楼尚有一些未解之谜。

一、岳阳楼到底是谁创建的?

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又曰鲁肃阅兵楼也”。这就是说,它的首创者是三国时代东吴名将鲁肃。今天在此楼的不远处即是鲁肃的陵墓,这也可以作为他创建此楼的一个明证。

有人指出,地方志中的这种记载,只是一种传说,缺少有力的旁证。再说,即使当时鲁肃真的建过此楼,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岳阳楼,因为从其用途、构造、规模等任何一个方面考察,都与以后的岳阳楼相去甚远。所以《岳州府志》也说:“岳阳楼不知椒落于何代、何人?”应该说这个疑问是有普遍性的。

对于这个问题,南宋布衣学者祝穆进行过一番考证。他在《方舆胜览》

宋本方舆胜览

卷三十九中写道:“岳阳楼在郡治西南,西面洞庭湖,左顾君山,不知创始为谁?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出守此郡,与才士登临赋咏,自尔名著。”他又说:“其后滕子京以司谏巴陵郡守时重建之,仲淹范希文撰记,苏子美缮书,邵悚篆颉,时人称“四绝’,楼名于是大彰。”

祝穆的《方舆胜览》有七十卷之多,是南宋的一部地理总志。该书对于名胜古迹多所肿列,考证也较详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按照祝穆的说法,岳阳楼若是张说在唐开元四年(公元年)修建,至滕子京时已有二百多年时间,当时已经破旧,他才重新加以修建。这样看来,祝穆提出的张说首建岳阳楼之说是比较可信的。

对此,有人不敢苟同。他们举例说,当时的张说曾与同僚在洞庭湖观看龙舟竞赛,写过《岳州观竞渡》一诗,诗中称岳阳楼为“西驿楼”。那么,这座“西驿楼”始建于何代、何人?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又如,晋宋时期诗人顾延之写过《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一诗,他把岳阳楼呼为“巴陵城楼”,这座城搂建于什么年代,同样也难确定。

还有的说岳阳楼创建于周代,如天津师专古典文学教研组编的《中学古代作品评注》

中称岳阳楼:“相传建于周代,自唐代以来闻名于世。”此说根据何来,书中没有说明,大概也难考出具体年代,只能由人去猜。

更多的则说岳阳楼“始建于唐”或“始建于唐初”,如新版《辞海》、《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历代文选》等。“始建于唐”,尚可合于祝穆的说法;“始建于唐初”,则与张说建楼时间差了近一百年。这就应该属于另一种说法,等于否认了张说对于岳阳楼的“首建权”。

实际上,岳阳楼的始建年代,并非祝穆说的那么简单,它很可能从“西驿楼”、“巴陵城楼”之类的建筑上发展而来。至于唐代的张说首建,正确的说法应是扩建。改建或重建,至多他可以获得一个“冠名权”,而真正的“首建权”该授予何人,实在是难以查考了。

二、滕子京哪年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自唐代正式定名至北宋,已有二百多年时间。其间有否重建或大的修葺,缺乏史料说明,无法详细查考。而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因为有范仲淹的那篇名文,成为历代皆知的事实。可是,滕子京到底在哪一年重修这座名楼,则说法不一。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多数人认为是庆历五年(公元年),因为滕子京是在庆历四年被贬谪为岳州知州的。范仲淹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这是最明白的记载,不会把时间弄错。

然而有人认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与范仲淹应嘱作文应是同一年,即庆历六年(公元年)。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受到宰相章得象、卸史王拱辰、大臣夏竦等一批保守官僚的反对,新政人物富弼与范仲淹深感不安,他们一再“乞罢执政”,请求离京外任。庆历四年六月,仲淹出知邰州(今陕西彬县)兼陕西四路宣托使,他与滕子京同年遭贬,心境相同,接到约稿之事即爽快应允,成文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因而认为重修岳阳楼的时间也在本年。

建楼时间相差了一年,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越明年”三字的理解不同。“越”虽有跨过、超出的意思,但要联系当时的情况去作分析。

据史料记载,庆历六年范仲淹再贬知邓州(今河南邓县)。这里环境较好,范仲淹心情也好起来了。二月,收到好友滕子京的来信,约他为重修后的岳阳楼写记,范仲淹与其心心相通,既有同自己一样被贬的“已悲”,又有取得新的政绩的“物喜”,尤其想到滕子京受诬告时,自己曾经为之力辩,并愿与之同行受贬,可惜后来事不果行,现在受托写篇记文,又有何难哉?然而新到邓州,琐事很多,拖了多半年才挥笔成文。

范仲淹说的“越明年”,是应接上文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请守巴陵郡”,即这位好友遭贬后的第二年,而不是又过了一年。范仲淹写作此文,意在借景抒怀,不是新闻报道,完全可以运用追记的手法,这样看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在庆历五年,而不是别的什么时间。

三、范仲淹到过岳阳楼吗?

岳阳楼的出名,如同黄鹤楼、滕王阁一样,除去独特的建筑、悠久的历史、良好的位置、众多的传说等因素之外,还与一些颂扬其身的千古名篇有关。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

代代传颂不绝,掩卷后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他又如何登临岳阳楼呢?

从《宋史》范仲淹本传、《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谱》等史料来看,范仲淹在二十六岁中进士后,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当京官、地方官,兴修水利,办过教育,并在陕西一带搞过军事改革。

从他的工作经历来看,没有机会观赏这座名楼,为何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情景呢?有人认为这不奇怪。一是范仲淹少年时到过太湖,有强烈的水域印象。范仲淹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年)出生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仕宦家庭,两岁丧父,其母改嫁淄州长山县(治所在今山东省邹平县东长山)富户朱文瀚,他也随母到朱家生活。

范仲淹后来几次到外祖母家,看到过太湖,知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万千气象,并牢牢记在心里。以此移写洞庭湖自然得心应手。二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为使范仲淹作记有所参考,曾送他一册《洞庭晚秋图》。有了这个蓝本,再加适当想象,何愁写不出记文?三是范仲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对岳阳楼当有所耳闻,或听过滕子京信使的描述,联想太湖之景,参阅洞庭之图,以其如椽之笔,写出了《岳阳楼记》。”

从相关史籍看,的确找不出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的记载,但不能否认他来过此地。朱文翰在澧州安乡(治所在今湖南安乡西南)当知县时,范仲淹曾随继父来安乡读书,在这里生活学习有四年之久,此地至今尚有范仲淹“读书台”、“洗砚池”等遗迹。

安乡距洞庭湖仅百余里,他或到过湖边,或游历过岳州(今湖南岳阳),或途经此地。由于时间比较短暂,那时他也寒微,故不见史籍述录。这种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印象十分深刻,后来滕子京向他约稿,便满口应允。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他不会向壁虚构,更不会把《岳阳楼记》写得如临其景,如睹此形。

然而更多的人认为范仲淹到过洞庭湖的记载不确,至少他没有到过滕子京重修过的岳阳楼,但并不妨碍他能写出这一美文。

范仲淹是北宋时文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写《岳阳楼记》,并不着力于细致入微地白描工写,而是以大写意的手法,浓墨重彩,借以抒发政治家的崇高理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达此目的,必须巧妙剪裁,繁简得宜。

仅以“增其旧制”四字,表明此楼起废回新,增设规模,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以“前人之述备矣”,略去了一切不必要的描写。作者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在情景交融中层层深入,最后点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思想。

全文读罢舌端润畅,听后耳中清新,而今再读,仍然如晤故人。有趣的是作者并未登临此楼,范仲淹究竟怎样写出《岳阳楼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1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