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表达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12/12
本文乃进步也会不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这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它名为“记”,却侧重在“议”,它把“记”与“议”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开头一节,五十来字,不仅简明地交代了重建“岳阳楼”的经过及作记的缘由,而且还包含了以下的丰富内容:它写出了滕子京的遭遇及其在岳州的政绩;介绍了重建“岳阳楼”的规模及内容;同时字里行间流露了强烈的对膝遭遇的同情和对他才干的赞美之情。紧接着笔锋直指岳阳楼的“大观”。先指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然后就集中笔墨描绘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图景,及朝阳灿烂或暮霭低垂下的洞庭湖的“气象万千”。这是洞庭湖的全貌和气势。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地当要冲。湖边岳阳楼又是谪贬政客或诗人们经常会集的地方。人各有别,遭遇殊异,登临此楼“览物之情”肯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接着三、四两段分别描写了阴、晴两种典型景象所造成的不同感受:在那霍雨连绵,风急浪涌,日月无光,路无行人,一片阴森恐怖的景象时,登楼的人,只觉处境艰险,满目凄凉,必定“感极而悲者矣”。至于春日和煦,风光明媚,湖天映照,鸟翔鱼泳,花香草青,或者明月当空,湖水如镜,渔歌唱晚,一片融和欢快的景象。这时登楼,心情开朗,忘掉一切得失,必定“其喜洋洋者矣”。但这或悲或喜,都是从个人情绪出发,其精神境界是不高的,作者提出了批判。他从“古仁人之心”看到“或异二者之为”。那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异”于二者的呢?就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进忧民”,“退忧君”,这就是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进”“退”都忧,那又何时才乐呢?最后归结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这就是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深化了主题。最后,作者感慨万分地说:倘若没有这样的人,我将追随谁呢?表达了对这样人的仰慕之情。同时也是对朋友(这里主要针对滕子京)的殷切期待和激励!文章就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回味和思索的余地。本篇题名《岳阳楼记》,可是文章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湖,去写骚人过客对湖上不同景色所引起的不同感情,来衬托“古仁人之心”。这种跳出一般写景文章的案白的写法,不仅使情景更加交融,而且立意更显高明,内涵更加丰富、深刻。滕子京遭贬后,心情不开朗,重修岳阳楼也是为了“只待凭栏大数场”!范仲淹深知这位老朋友的脾性,怕他闹出事来,早想规劝。适滕托写此文,范即借题发挥,把此文主题定为“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达到规劝朋友的目的”。当然,范仲淹的忠君思想是鲜明的,这有他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崇高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对比方法加强感染力。最突出的如写“悲”“喜”两方面的景色,不仅整体上用对比,甚至具体景物上也用对比,如:写天气,一方面是阴,一方面是晴,写湖面,一方面是“浊浪排空”,一方面是“波澜不惊”;写人物活动,一方面是“商旅不行”,一方面是“渔歌互答”。相互映衬,收到鲜明对比的效果。在语言的使用上,骈、散结合,如文章开头是叙事,结尾是议论,便使用散文的句式以适应叙事和议论的需要。中间部分主要是写景抒情,便使用骈体句式,以加强表现力,这样形象生动而且音调铿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