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岳阳楼 >> 岳阳楼新闻 >> 正文 >> 正文

晋太元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来源:岳阳楼 时间:2024/12/24
小时候经常要背古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都是经常需要背诵的范围,而且到了学校老师要检查,一个背不好就要挨批评。我们都知道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这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定是张口就来的。如《岳阳楼记》的开头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桃花源记》的开头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但是,小时候的我经常会把这两部作品背混,就变成了“晋太元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之类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如下:一,二者文体相近,都是用于叙事或议事的文。当然,文还有韵文、骈文、散文的区别。散文一词真正的出现时在范仲淹所在的北宋时期。因此,《桃花源记》是文,而非散文;《岳阳楼记》是文,且是散文。但由于两者同属“记”的范围,即游记性质,因此二者在行文风格上比较相像。二,二者都遵循“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写作逻辑。古代文尤其是散文的写作,一般遵循这样的写作逻辑,事情逐步发展,而情绪也层层递进,因此形成了趋进的行文风格。如《岳阳楼记》开头交代了是庆历四年的春天,好友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于是重修了岳阳楼,引出后文。而《桃花源记》开头,则交代了是晋太元期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渔夫沿着小溪前行,遇到桃花林迷了路,然后发现了桃花源,引出下文。因此,两者在写作逻辑上是相似的。三,二者都是倾向于抒情性质的理想形记事。《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因此这一篇虽然是游记,但整体是范仲淹想象的场景,表达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也从未去过桃花源,这一篇也是如乌托邦式的构造虚景,表达出对社会黑暗的无奈和自己想要归隐山林的郁郁不安。至于二者琅琅上口,这就要归结于古代文章的优美了。古代文章写作,尤其是散文的创作,讲究“形散神不散”。散文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一,表现内容各异,这被称之为“形散”;但是散文表达的主体明确集中,因此被称为“神不散”。而古代行文的语言也十分优美。如散文,语言清新活泼,附有乐感,行文如潺潺流水,叮咚有声;又如娓娓而谈,情深意切。因此,这样的行文特点和文字风格,让《桃花源记》和《岳阳楼记》这样的作品可以经久不衰。但同时也因为风格相似,二者容易被记混。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天芒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