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名篇。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以及因气候变化而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展示了古代志士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同时表达了自己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章完全超越了寻常游记只单纯描写山水景物的境界,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迁客骚人”睹物思情融合为一体,成功地将作品的重心转移到表达政治理想上,使文章的立意更为高远,境界更为宏阔。
为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在创作《岳阳楼记》时,作者将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使得全篇动静得宜,言辞简约,音韵谐调,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一、角度别出心裁1.创新是文章最大的价值所在
对于岳阳楼的景物,前人已经写过大量的文章进行赞颂,这就给后人创新带来了难度。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范仲淹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着手,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从而展现“古仁人”与“迁客骚人”完全不同的胸襟与抱负。
纵览历史上大部分的文人,创作游记时往往会寄情于景,在细腻描绘景色的同时,抒发内心的情感。
但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时却有意避开岳阳楼的楼阁亭台,而是着眼于楼外的洞庭湖,从登楼者因洞庭湖景色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感受着手,进而巧妙地托出“古仁人之心”。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别出心裁确实远胜常人。
创作时,范仲淹虽以“记”为题,却未将“记”作为重点,虽然对洞庭湖的秀美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但并未将其作为全文的重心。
而是将洞庭湖置于岳阳楼之下,使得楼与湖浑然一体,楼成为与湖相望之楼,而湖则成为楼的点缀。
2.文章的描写特征
作者运用铺陈、排比等不同手法,将洞庭湖之美景写得缤纷瑰丽,引人遐思,对景色浓墨重彩的描写与第一段简约的介绍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与第四段则运用大量的笔墨对洞庭湖进行细致的描绘,看似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实则另含深意。
以上内容不仅是作者在楼头远眺所看到的美景,同时以“登斯楼也”四字紧扣题目,充分体现出楼与湖之间的关系,楼始终是“主”,而景始终为“宾”,作者正是通过对景的描写,来突显楼的重要位置。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所有景物的描写,以及对情感的细腻刻画,其实都是为最后揭示主题所做的准备,同时也是《岳阳楼记》与其他同类体裁作品最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这篇作品时,虽然以“记”为题,但落笔时却并不局限于对客观景物的描述,更在意观赏者的感受,这样的角度确实是出乎常人的意料,在古今同类作品当中也堪为翘楚。
二、立意深邃高远思想内涵丰富与否是评价文章优劣的关键。文中范仲淹否定了古人明哲保身,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准则,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文章虽然以“记”为体裁,但是却包含着催人奋进的精神,这也是本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作品在构思和立意上独具匠心,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思想,赋予“忧乐”二字全新的含义,同时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就已经向君王进谏,要君王多为百姓着想,要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而不能只顾自己享受,无视百姓之疾苦,这也充分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而范仲淹则是从“古仁人”的角度着眼,提出无论自身处境如何,都要忧国忧民,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忧在人先,乐在人后,将孟子的忧乐观提到一个全新的层次。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了士大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士大夫精神的集中体现,更充分展示了宋代知识分子积极参政的思想理念。
同时也说明,士人们已经逐渐摆脱了作为经学附庸的桎梏,找到了自身独有的价值与尊严。
就《岳阳楼记》的思想境界而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作者追求的理想,这一点与前人的观念有所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作者认为,身为“仁人”,就应当做到“进亦忧,退亦忧”,身处庙堂之高,则为民忧,处江湖之远,则为君忧。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出全文的主旨,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同时也收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表达效果。
作者正是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将文章推至前人从未达到的思想高度,同时也道出了中国士大夫为官的最高境界,展现了一位政治家光辉夺目的形象。
范仲淹虽身为“迁客骚人”,却从未将自身祸福放在心上,通过对“小我”的不断超越,实现了对“大我”的追求,不将目光集中在个人悲喜上,而是放眼于整个天下,这也是《岳阳楼记》最珍贵的地方。
三、结构秩序井然在谋篇布局方面,《岳阳楼记》同样独具特色。这种特色在文章结构安排与表达处理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全文结构井然有序,主要采用分层铺写的方式,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从始至终,一气呵成。
全文总计三百六十八字,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第二段简要地叙述岳阳楼的宜人风光,然后转至“迁客骚人”登楼览物时的不同感受。
第三段描写因为天气恶劣而带给人悲伤的感受。第四段则主要描写因为天气晴朗而让人感觉愉悦欢乐。
在第三段与第四段中,作者主要采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明与暗、悲与喜之间的对比,形成巨大落差。
第五段是全文的结尾部分,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作者结合第三段与第四段的内容,呈明个人心迹,展现自己的气魄与抱负。
此外,在第三、四、五段当中,作者还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融合写景、议论等多种方式,使得全文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纵观全文,作者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起笔,以“微斯人,吾谁与归”作结,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每个段落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文章的内容与结构高度和谐,充分体现了文章形式上的美感,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闪烁着灼灼光华。
由此可见,无论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安排,《岳阳楼记》都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这种完美的构思艺术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本身的感染力,使得文章的主题更为深邃。
四、笔法情理兼融范仲淹在创作《岳阳楼记》时,同时融合叙述、写景等多种表现手法,叙事简明扼要,写景洋洋洒洒,再加上真切的抒情与精辟的议论,言辞虽少但含意深刻,读来令人感慨万分。
文章总共分为三大部分,记叙、写景与议论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岳阳楼记》并非普通的写景文章,虽然文章关于写景的部分笔墨酣畅,生动真切,但作者重点表现的并不是景色,而是不同境界的观赏者对于客观景物完全不同的感受。
作者在描写“迁客骚人”或因景而悲,或因景而喜之后,笔锋一转,以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现了对前两种情感的超越。
并且提出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点也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胸怀与气魄。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同时也表达了全文的主旨。此段内容篇幅虽短,却起到了统率全文的作用,作者主要采用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客观对象不同的看法,体现了作者自身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能力。
在发表议论时,作者将自身置入所描绘的景色之中,因景而生情,显得轻松而自然,从悲到喜,从忧到乐,使文章的情感呈现出丰富的层次。
作品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情与文并茂,情与理相融,景中含情,情中生理,各得其妙,各有意趣,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
五、语言典雅精美典雅精美的语言也是《岳阳楼记》的一大亮点。全文辞简意畅,浑然天成,不事雕琢,同时又工整细致,字字珠玑,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方面的高深造诣。
《岳阳楼记》在审音选字方面十分考究,措辞洗练,用语精辟,写景形象生动,抒情则情真意切。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作者以“碧”形容天光与水色,以“锦鳞”来指代水中之游鱼,其后又采用“岸芷”“沉璧”等美好的事物,来形容和描绘岳阳楼前景物的特色。
作者还善于抓住客观景物的特征,细腻生动地进行描绘,使读者充分体会到景物的精妙与可爱,进而激发读者的联想,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岳阳楼记》的语言还具有极高的概括能力及升华能力。以“衔远山,吞长江”为例,作者仅仅用了一个“衔”字和一个“吞字”,便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再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四字八言,言辞简洁但含义深刻,如同格言一般发人深省。再比如全文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将丰富的含义融入其中,可谓力透纸背,字字千钧。
《岳阳楼记》全篇以“忧乐”二字为主题,含蓄而精练,言简而义丰。在创作文章时,作者还十分注重笔墨的安排,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可以省略,什么地方进行概括,全都胸有成竹。
时而泼墨挥毫,时而惜墨如金,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让人读来一目了然。
例如文章开篇处,作者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简单交代写作文章的缘由,然后便不再提及。
在介绍滕子京治理地方的政绩时,也只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进行概括。在写自己时,则只是“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一句感叹,后一句反问,言至此处果断收笔,留下无穷的余韵,令人深思不已。
此外,《岳阳楼记》虽为古文,但同时吸收了骈文善于运用对仗的优点,笔法灵活多变。
在描绘景物时,作者多用骈语,在发表议论时,则主要采用散句,骈散结合,长短错落,既工整又富于变化,同时穿插四言对偶句式,如行云流水,珠落玉盘。
例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等句子,韵律谐调,精致工整,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着手,对岳阳楼的景观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同时也使得全文气势大增。
由此可见,在创作《岳阳楼记》时,作者范仲淹同时汲取了多种文体的长处,对文章的体裁进行创新和拓展,进而在生动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表现了自身丰富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岳阳楼记》一文对偶精工,长短错落,显得活泼而生动,堪称古文当中的美学典范。
《岳阳楼记》一文以岳阳楼作为客观描述对象,叙事简明,议论独到,抒情真切,结构层次清晰,语言富有诗意。
在写景叙事的同时,作者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不同的艺术手法,使得文章意趣横生,引人入胜,被后世学习者奉为典范。
在学习本文时,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之外,还要提醒其反复品读感受文章的艺术之美,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古典文学的精髓,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