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陈湘源著《解读岳阳楼》
北宋徽宗时曾谪监岳阳酒税的范致明,在其所撰《岳阳风土记》中载:“江岸沙碛中有冶铁数枚,俗谓铁枷,重千斤。古人铸铁如燕尾相向,中有大窍径尺许,不知何用也。或云以此压胜,辟蛟蜃之患;或以为矴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举也;或以为植木其内,编以为栅以御风涛,皆不可知。”这是今存关于铁枷最早的记述。明隆庆《岳州府志·岳州府图》,在岳阳楼城门之下绘有四大一小铁枷五枚,称“铁枷”。
明隆庆《岳州府志·岳州府图》
明万历癸未()张元忭撰《巴陵游览记》云:“城外有铁铸方佛五枚,陷沙碛中”,称“方佛”。府、县志中还有称“铁杻”“铁械”的。其用途除范致明所述外,还有以为“盖晋伐吴,吴人以铁锁横截之,此殆植标系锁之具耳”。更有说为岳飞征杨幺时系锁横江之物,则是张冠李戴。范致明记铁枷时为北宋,岳飞征杨幺是南宋,孰先孰后,不辨自明。
张传博收集的南京飞来剪图片之一
综上四说,略加辨证。矴石之说范致明巳然否定。“矴”是“碇”的异体字,矴石是船停泊时沉落水中固定船只的石块,即起今日锚的作用。铁枷重数千斤,古今确实无人能举,或偶尔系舟却有可能。至于植木编栅以御风涛,以此五枚,能护城垣几许?岂不是螳臂挡车!若系锁横江拦截敌舰,则对岸亦应置此物,然迄今却无发现。况湖面宽10余公里,湖水落差18米多,实际操作与效果均难想象。此三说似难成立,唯压胜辟蛟蜃之患颇切当时实际。它与洞庭湖的变迁,以及唐开元以后对龙神的崇祀和岳阳楼常罹水患密切相关。
张传博收集的大连金州区博物馆铁牛图片
晋代以来,云梦泽随着江北部分的淤积升高和筑堤围垦,渐渐萎缩,而江南的洞庭湖则沉降扩充,长江泄洪水口增多,使洪水期洞庭湖水域达平方公里。“洞庭天下水”,波澜壮阔,风涛诡谲,水患连年。当时人们对自然灾害既无法抵御,又无法科学的解释,原本笃信佛、道教的封建帝王如唐玄宗辈,便只好借助神的力量了。他们从开元年间的修龙池祭龙神,进而制定祭五龙的制度,不断加封江河湖泊水神。民间,自汉晋以来佛教、道教即已盛行,对水神的崇祀更是由来久远。此时,岳阳楼自张说与文士登楼赋诗后已名声大著,更兼西门城楼乃防卫重地,确保安全至关重要,于是铸铁枷镇慑蛟蜃,护卫名楼与城防。
张传博收集的南京飞来剪图片之二
持压胜说者,古已有之。南宋王梅溪于年自夔州移知湖州,途经岳阳有诗云:“岳阳楼前铁为械,古人欲断蛟螭害。蛟螭为害盛巴蛇。遗冢犹存足为戒!”他认为蛟螭兴风作浪之害,远胜吞象食人的巴蛇,岳阳人面对巴蛇冢,前事不忘,铸铁压邪,以绝祸患,亦情理中事。另一位南宋人张世南,则在《游宦记闻》中写道:“绍定癸巳()七夕后一日,予甥董若金忽语予云:‘适有自弋阳(今江西东北部)来者,言县境桃花步渔人,入水见一物,长如八尺,博四尺五寸,约四千余斤,两头如燕尾,腰有眼,其二圆,其三如半月,非铁非石,图形以示云’。……予应曰:‘此不难别,其制绝类岳阳楼下铁枷,必县傍溪中,古有龙祟,时得道之士如许旌阳者,铸为此物,以镇妖蛟蜃穴。岁月深许,水所渍,故不类铁’。”通过论证,他认为其它各说皆与弋阳县傍溪中铁枷无关,得出“以此验彼,压胜之物明矣”的结论。
张传博收集的江西吉安庐陵县古铁十字圣架资料
对此我们还可以从明代巴陵人胥文相《物类相感志》所云:“蛟龙之性,畏铁爱玉而嗜烧燕”为佐证,铁枷铸成燕尾相向引蛟龙就范而镇压之,是道家特有的作法。其实,“铁枷”“铁杻”“铁械”“铁铸方佛”这些名字都含有囚锁、桎梏、镇慑的意思。民间传说铁枷由来,是观音菩萨经洞庭湖时,见百姓频遭水患,便用黄草纸剪成枷形,掷于湖中镇慑湖妖水怪。年深日久,便变成了铁枷。这个民间故事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从湖滩移置于岳阳楼下五平台的铁枷
年5月,岳阳楼公园从湖滩移一枚置于楼下五平台左侧,其形状如古代囚系犯人的枷具,两端呈燕尾形,长2.4米,宽1.88米,厚0.34米,中间大窍直径0.26米,外侧燕尾上的两个小窍直径0.12米,三窍皆圆形空洞。仅从范致明记载时算起,至今已近年。它涨水时浸泡水中,水落又倍受雨雪风霜侵袭,却不锈不蚀,呈黑褐色,光泽照人,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研究古代冶铁技术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现在,还有两枚陷在距点将台约36米和54米处的湖滩沙砾中。
岳阳楼点将台下现存的3枚铁枷陈湘源摄
距点将台约36米处的一枚铁枷陈湘源摄
距点将台约54米处的一枚铁枷和其侧张传博新发现的一枚铁枷陈湘源摄
由南向北望距点将台约54米处的一枚铁枷和其侧新发现的一枚铁枷陈湘源摄
年扩建岳阳楼新景区时仿制的一枚铁枷,现已锈迹斑斑
.7.25.张传博(右)与胡建阳(左)来访,吾赠书合影
附言:山东张传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