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学习了语文名师熊芳芳老师的《登岳阳楼》教学视频,我有着太多的收获,有着太多的感受。我们一般的语文课堂,大多是围绕所谓的知识内容来展开,从而陷入机械僵化、毫无趣味、缺少灵魂的知识的分析和灌输。语文教学很局限,很逼窄,很乏味,太浅薄,特低效。熊芳芳老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时代的脉动、作者的灵魂,用情怀建构语文课堂,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厚重灵动、蔚为壮观的景象。第一、她的课堂教学主题是鲜明的。在《登岳阳楼》的教学中,熊芳芳老师确定的教学主题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鲜明的教学主题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有了鲜明的教学主题,语文课堂不再是那些琐屑的知识点的堆砌和罗列,而是将所有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了时空的隔阂,打通了课文、作者、读者之间的隔阂,有序地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第二、她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逐步深入的。有了鲜明的教学主题,语文课堂就有了灵魂。但是课堂仍然有浅薄和厚重之分。熊芳芳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逐步深入的。首先,熊芳芳老师让学生感知史料中、诗歌中的杜甫。年少的优游,曾经的激越,仕途的不顺,生活的辗转,晚年的凄苦,尤其是他登岳阳楼之时,距离人生终点只有一年,破船冷江,漂泊无定,年老体衰,处境艰难。《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诗人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杜甫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悲壮苍凉,催人泪下。这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杜甫,感知史料中的杜甫、感受诗歌中的杜甫,有助于理解杜甫的生活状态,为探讨其诗歌里的生命质量张力。其次,熊芳芳老师让学生感知比照中的杜甫、生命中的杜甫。熊芳芳老师把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来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比较,前两首写景之后指向自己,只有杜甫,在困逆之境中,不是求得个体的解脱、仕途的出路,而是义无反顾地沉入人际关怀之中,沉入忧国忧民之中。一轻一重,对比鲜明。之后,熊芳芳老师深入一步,追问“为什么只能是杜甫去承受这生命之重?”她给出了两条解释:一是“以杜预为典范的政治家元素,以杜审言为典范的诗人元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一是杜甫人性的本真,“是杜甫自觉的价值追求”,“是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历史积淀”。对教师而言,他的活法就是他的教法。熊芳芳老师的学识、眼光和情怀,决定了她上的课已经不单单是课了,她上的是生命,是情怀,是智慧。今年五月份,熊芳芳老师高调辞职,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生命无法重来,不愿一生被人安排”。后来从网上得知熊芳芳老师做网课了,她不再囿于一所学校,几十个孩子,而是放眼四海,心怀天下。熊芳芳老师的情怀,令人佩服。但愿能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孩子能从熊老师的网课中受益。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哦!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百家号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