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卷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注重教考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古今融通,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的选取以及试题的设计,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精神。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则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例如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是才、学、识及其关系,强调了“识”的重要性。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命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试题萃取文化精华,让考生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如文言文阅读题,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其中“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均符合现代法制精神,切合“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借此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的优良传统。《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通过默写其中的语句可以加深考生的理解与认识。教考衔接,凸显语文特色试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评价,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通过情境化考查方式的丰富,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以致用。能力考查方面,试卷通过科学布局,实现了对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均注意到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例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理解能力、推断能力等。
第1题和第2题题点设在“远读”和“细读”的区别、“计数”和“理解”的区别,第3题涉及对“远读”和数字人文的意义的推断,着眼于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分析信息,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并合理推断。
又如实用类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阅读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试题材料有鲜明时代性,在真实的信息材料中提升阅读素养。第6题要求学生从已有材料中提炼和总结两地粮食增产的相同经验,实现了对归纳整合能力的有效考查。
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则可以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