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展现了他为国为民的远大政治抱负。范仲淹本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德才兼备,勤勉做事的好官。他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曾推行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尽管后期并未成功,但这成了范仲淹在史书上的一大亮点,也是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开了一个头炮。
但鲜为人知的是,范仲淹在经济领域也很有一手。比如说在宋仁宗当政时期,浙江遭了一场灾荒,范仲淹被朝廷派去浙江负责赈灾事宜。到了遭灾的地方之后,范仲淹出人意料的大幅提高了粮价,因此他受到了朝中大臣的参奏。但是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范仲淹是个好官,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初识范仲淹
在了解故事的始末缘由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年),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两岁时,范父不幸离世,家境也每况愈下,范母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
范仲淹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著名的典故“划粥割齑”说的就是范仲淹小时候苦读的故事,等到范仲淹长大之后,范母将范仲淹的身世告诉了他。
原来范家祖上曾是唐朝的宰相,范仲淹的曾祖父、祖父也曾入朝为官,范父还是朝廷的节度掌书记。这也说明为什么范仲淹生在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了。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范仲淹很受鼓舞,也是在这时,范仲淹的“兼济天下”之心开始产生了。后来,范仲淹拜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人称“睢阳先生”的戚同文为师。
苦读数年后,范仲淹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以第97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由于范仲淹的能力很强,他被任命为参军一职。在此期间,范仲淹的工作越做越好,为人也是廉洁奉公。一时间,范仲淹名声大噪。
二、边疆建功,朝中受挫
要说范仲淹仕途上的两大亮点是什么?一件是他戍守西北,防御西夏可能来犯,另一件那就是推行庆历新政了,这是范仲淹给世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件大事。
先说戍守西北。在宋仁宗宝元年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从此之后,北宋和西夏经常发生摩擦,并各自向边境派军,大有开战之势,范仲淹就是在这时被朝廷派到西北边疆的。
到西北之后,范仲淹随即开始整顿军备,构筑边防工事,而他也不负众望,最终把西北的局势扭转了过来。在解决了西北的问题之后,西夏再也没有进犯过北宋。
西北的问题解决之后,宋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于是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到朝廷中来,并任其为枢密副使,后又任为参知政事,可见宋仁宗对范仲淹的重用。
当时朝廷存在着严重的“三冗两积”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年),范仲淹被任为参知政事后,宋仁宗多次召见他和其他一干朝中重臣商议天下大事,试图解决积弊。不久后,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呈上的各项改革措施,并颁诏施行,“庆历新政”就此诞生。
新政措施主要包括整饬吏治、改革“恩荫”、重课农桑等十大项。在推行一段时间后,朝廷政事愈加通顺,过往一些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改观。但这也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动的还不是一星半点儿。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大贵族大官僚,不说别的,单就改革“恩荫”这一条就断了他们很多人的官路。随即,恶毒攻击新政的声音纷至沓来,甚至有人上书宋仁宗,诬称范仲淹等推行新政的大臣是“朋党”。
庆历五年(公元年),随着反对声浪越来越大,范仲淹自请降职,后又到邓州任职。在他之后,其他推行新政的大臣也都陆续离开,“庆历新政”仅仅持续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
三、下基层智斗粮商
在“庆历新政”临近失败之际,范仲淹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那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贴切的表达了他此时此刻的真情实感。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年),范仲淹来到杭州任知州一职。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饥荒席卷浙江,一时间饿殍遍野。这时候,朝廷想到了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于是命他督赈。
灾荒发生之后,当地一些黑心商人囤积居奇妄图发国难财,市面上一斗米的价钱甚至已经涨到了一百二十文。这在平时都算是天价了,更何况现在是灾荒年月。而且那些黑心商人都和大贵族勾打连环,就算以官府的名义严惩,谈何容易?
范仲淹为了对付这些黑心商人,可谓是绞尽脑汁,心急如焚。但很快,他想出了一个妙招。他没有强制粮商降价售粮,反而把粮价提高了三十文,按每斗一百五十文的价格卖。
范仲淹这个举措传到朝中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朝臣都上书弹劾范仲淹,说他勾结黑心商人,不顾百姓死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引发民怨沸腾,百姓还夸范仲淹是好官,其中不乏浙江的灾民。这倒是让人狐疑了,为什么提了粮价老百姓还好评如潮呢?
其实,范仲淹这一举措并不只是提个粮价那么简单。提价之后,范仲淹派人大肆宣传,那些黑心商人听说之后,纷纷向浙江运粮,意图大赚一笔。
一开始,粮价还维持在一百五十文,但因为古代信息传播很落后,再加上时间的推移,浙江一带积聚的粮食越来越多。黑心商人发现不对劲后,纷纷将粮食抛售。这一抛,粮价没过多久就跌破了一百二十文。
陆续,浙江一带其他的粮商看到行情不对头,也开始抛售粮食,但这时候百姓已经买到粮食了,粮商反倒抛不出去了。无奈为了减损,他们不得不搞促销,可劲地把粮食卖出去。折腾了几个来回后,浙江一带的粮价终于恢复了正常,灾荒也得到了解决。
四、总结
其实,范仲淹这种通过涨粮价让黑心商人先进后退,以涨促降的方法,用现代的说法讲就是打经济战。不得不说,范仲淹真的是一个全才,能文能武还能搞经济。
因为这件事,范仲淹深受百姓的感激与爱戴。但那时的范仲淹已经是处于晚年了。皇祐四年(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的路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尽管斯人已逝,但人们至今依然称颂范仲淹是一位名垂青史的高官,他也确实配得上人们对他的一切称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