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范氏宗亲总会"加入范氏家族!
公元年9月15日,范仲淹的散文名作《岳阳楼记》诞生。
这篇文章诞生之后,立即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
范仲淹在该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情怀,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廉洁自立,自强不息。他的忧乐观内容博大精深,蕴涵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入世精神。
那么,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必须先了解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字坦夫,宋代著名权谋家。吕夷简祖籍莱州,出身于世宦名族,其祖父龟祥曾任安徽寿州知州,伯父吕蒙正是宋太祖时的宰相;父亲吕蒙亨官至光禄寺丞、大理寺丞。吕夷简在仁宗朝三次拜相,前后执政时间长达十三年,直接影响北宋政坛二十三年之久。
欧阳修评价吕夷简“二十年间坏了天下。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
吕夷简家世十分显赫,属于官三代,他在仁宗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够取代,正因为这个原因,史学界认为他是范仲淹的“灾星”。
与吕夷简相比,范仲淹算是出身草根阶层,与吕的社会地位有天渊之别。但是,范仲淹的品德无可挑剔,他是正道直行之人,而且相当有个性。范仲淹在自己的翅膀硬了之后,就开始挑战吕夷简的权威。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政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但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
范仲淹此举将吕氏一派的重臣都得罪完了,范与吕斗,几乎没有胜算,但是,范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妥协。
范仲淹用兵西夏就是吕夷简推荐的,这是吕想把范仲淹置于险地和死地,结果,范用自己的才华化险为夷,反而获得了仁宗皇帝的赞赏和信任。
庆历新政失败后,仁宗皇帝不再信任范仲淹。范仲淹一派备受排挤和打压。
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沦落成为吕派势力随意迫害的对象。他们执意将年迈多病的范仲淹贬逐到寒冷的陜西担任四路宣抚使,在范仲淹的反复申诉之下改任邓州知州。
藤子京因为与范仲淹走得太近,也被人诬告“用工使钱无度”,因此被贬逐到偏僻的小郡巴陵任职。
范仲淹一直想重新获得仁宗在政治上的信任,机会终于来了。
庆历六年八月,藤子京将岳阳楼的图纸和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范仲淹,请求为岳阳楼作记。9月15日,范仲淹经过精心构思,泼墨挥毫,一气呵成,《岳阳楼记》面世。
以为,这篇文章的文眼并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比较委婉地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我和藤子京是同道之人,我们都是“二忧先生”;二,我们虽然身处江湖,但是,依然心系皇上。三,藤子京很优秀,他是因为受我的牵连而被贬逐。
仁宗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深受感动,当即将藤子京调到素有“小汴京”之称的繁华的徽州担任知府,随后将其调往苏州担任知府,这等于是为藤子京评了反,推倒了加在他头上的不实之词。
仁宗皇帝也想重新启用范仲淹,却遭到了吕氏一派重臣的层层阻扰,未能付诸行动,但是,范仲淹不再受到吕氏一派的迫害。
久哥以为,《岳阳楼记》实际上是一篇非常成功的述职报告,虽然只有短短的个字,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性和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却无与伦比。反观当今的那些草包官员们的述职报告都由秘书写就,一个模式铸造,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皇祐四年(年),范仲淹在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仁宗皇帝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可谓“备极哀荣”,这与《岳阳楼记》一文成功“表明心迹”有很大的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31.html